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文明交往视野下的美国穆斯林移民

发布时间:2019-02-14 21:33
【摘要】:19世纪中叶,来自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开始进入美国,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肇始并延续至今。穆斯林移民群体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与演进,实为特定群体跨文明交往的个案。美国穆斯林移民既承载着伊斯兰文明的文化基因,又在整体上逐渐形成对美国的公民认同。在穆斯林移民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交往进程中,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这一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负面因素,但经过交往与碰撞的过程,穆斯林移民整体上还是体现出社会参与增加的融合倾向。"9.11"事件的发生,对于美国穆斯林移民来说,既是冲击也是契机:一方面,恐怖袭击对美国社会的冲击让穆斯林移民与美国社会的融合难度增加;另一方面,美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也再次明确了与美国社会主动沟通的重要性,增加了深入文明交往的动力。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Muslim immigrants from what is now Syria and Lebanon began to enter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Muslim immigrant group in the course of American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case of cross-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ertain groups. American Muslim immigrants not only carry the cultural genes of Islamic civilization, but also gradually form the citizenship ident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wh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uslim immigrants and mainstream American society, many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differences, identit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may become the negative factor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is group into American society, bu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llision, Muslim immigrants as a whole still show a tendency to integrate with increased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9 / 11" incident is both a shock and an opportunity for Muslim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ne hand, The impact of terrorist attacks on American society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Muslim immigrants to integrate with American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merican Muslim immigrant group once again clarified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American society and increased the motive force for further civilized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什叶派穆斯林问题研究”(编号:09YJC77006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712;C9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云贵;;伊斯兰宗教与伊斯兰文明[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1期

2 杨明光;刘军;;阿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研究[J];美国研究;2008年02期

3 马福德;美国穆斯林:现状与挑战[J];世界民族;2003年05期

4 钱梁美;美国的阿拉伯人[J];世界民族;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运标;唐磊;;美国教科书中的宗教与科学之争——以斯科普斯案和《国防教育法》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白丰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刘晓晗;;福尔摩斯眼中的殖民伦敦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张和平;;论高校校友捐赠中的利益诉求[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杨有贤;;回族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散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杨岚;;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8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轶君;;欧洲军售“心灵史”[J];文史参考;2011年05期

2 许振政;真纳民族主义思想中的穆斯林利益[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宋丽萍;;试析印巴分治后印度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J];唐都学刊;2007年06期

4 廖大珂;;论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J];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03期

5 张文德;王莹章;;俄国扩张中亚时对伊斯兰教采取的策略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6 季羡林;;古代穆斯林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读《丝绸之路》札记[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5期

7 李刚;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军事伦理思想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张来仪;;卡斯波林斯基民族和谐观的三个层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张来仪;;近代俄国穆斯林的启蒙教育理念与实践[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0期

10 张来仪;;民族和谐:加斯普林斯基对俄国思想史的宝贵贡献[J];世界民族;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屈书杰;;南北战争前教会教育黑人的努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廖大珂;;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伊斯马佐瓦·吉利巴尔;阿希洛夫托费克;里莫夫拉赫马图拉;巴拉托姓·哈比芭;丁一成;;中亚回族居住区的社会经济状况[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包茂宏;;菲律宾的民族问题[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龚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张宏;;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7 张旭东;;试论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印缅冲突[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斐;伊斯兰文化的环境伦理意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秦海波;西班牙民族的诞生[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蒋维崧邋徐文堪;终于到来的贡献[N];文汇报;2007年

4 李秉忠;巴尔干民族起义与现代土耳其的兴起[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郭宇宽;重新审视圣雄的遗产[N];南方周末;2008年

6 于福坚;“与民族无关”的分离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滕红岩;巴勒斯坦居民的历史变迁[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立新;耶路撒冷3000年[N];天津日报;2004年

9 秦海波;葡萄牙“民族国家”的建立[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李秉忠;土耳其的扩张和米列特管理制度[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2 房建国;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陈天社;埃及对外关系研究(1970-2000年)[D];西北大学;2004年

4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鸥;美国墨西哥移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7 焦玉奎;冷战后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韩忡;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平;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马福德;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芳兰;后冷战时代土耳其与美国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解红丽;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苏州大学;2005年

3 薛冬霞;1945-1954年美国对泰国的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魏丽娟;澳大利亚对美国不对称联盟关系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敏;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及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念;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磊;美国干涉西伯利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邓茹;肯尼迪政府西欧“宏伟计划”新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环保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美娣;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22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22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9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