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Abstract]:In 2012,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opulation and Family organized the fifth "Investigation on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samples taken in Hunan Province were distributed in 14 cities, such as Changzhuta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ample,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by using four indexes such as the willingn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degree of popularity of the city, the attention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use of the OLS measurement model.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factors are no longer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ag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social public policy and so on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female has a higher degree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an the male;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urban workers' medical insurance has a higher degree of social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及其调控研究”(12YJA630017) 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产业转移背景下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研究”(12ZDB084) 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11YBB343)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陆淑珍;魏万青;;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年05期
2 余运江;高向东;郭庆;;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年01期
3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4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5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年02期
6 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12年03期
7 宋月萍;陶椰;;融入与接纳: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2年03期
8 楼玮群;何雪松;;乐观取向、社会服务使用与社会融合:香港新移民的一项探索性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1期
9 钱正荣;;珠三角政府工作人员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以社会距离为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颖颖;韩俊强;;财富积累、风险规避与农民工社会保险需求——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09期
2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易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JMS社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赖晓飞;邹滨;;农民工城市融入最新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董章琳;张鹏;;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1032名农民工的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6 陈成文;廖文;;回顾与展望:制度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进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吴祁;陈正锋;;农民工的主动与被动社会参与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刘建娥;;从欧盟社会融入政策视角看我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9 梁涛;;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基于城市融入的视角[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10 李磊;;青年新移民定居行为的城市个案研究——基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区青年新移民访谈[J];城市观察;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范元伟;;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之研究——来自上海公办初中学校的经验证据[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萌萌;;“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项目研究[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4 黎智辉;;基于社会融合视角的城市正式移民“半城市化”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沈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问题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6 尚瑾;;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困境研究——以“温江村”砍手党事件为例[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3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7 何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周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9 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颜明权;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松涛;试论基层政府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军;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林赛;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行为实证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娴;来沪人员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洪霖;过云的家,现在的家,,未来的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宗一;困境与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晶晶;基于政府责任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舒宁;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城市更新的社会绩效评价[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9 孔令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群体满意度的差异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浩池;转型期零工的社会融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东;;从社会距离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黄匡时;嘎日达;;“农民工城市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欧盟社会融合指标和移民整合指数的借鉴[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3 高向东;;上海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4 丁开杰;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1期
5 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9期
6 段学芬;;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资本与农民工的市民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8 李强;我国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费尔德曼;;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2 徐祖荣;;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支持[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年01期
4 胡旭彬;王玲杰;;流动人口初育年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5期
5 武俊青;凌建春;程建萍;李玉艳;叶江枫;李娜;郑晓瑛;;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生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年03期
6 肖昕如;丁金宏;;基于logit模型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居返意愿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雷敏;张子珩;杨莉;;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段晶晶;李同升;;陕西省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叶妍,叶文振;流动人口的择偶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厦门市流动人口为例[J];人口学刊;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耀方;方晓义;熊青;李晓铭;;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蔡蓉;方晓义;;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永浮;周成虎;鲁奇;;北京市流动人口的预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敏;;浅析农村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措施——以石阡县农村人口增长为个案[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贵在制度创新[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李树成;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统计监测长效工作机制[N];中国人口报;2010年
3 杨利春;“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保护”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高虹 记者 甘国华;西北地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启幕[N];中国人口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卢伟 通讯员 林建耀 王屈平 覃世光;发放“计生绿卡” 呵护流动人口[N];南宁日报;2010年
6 吴喜萍;平顶山市推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9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10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淑珍;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2 范志权;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徐芳;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随佳佳;穆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方志;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周宁宁;台州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调查研究及规划策略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5 潘漪;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赵蕾;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韩全芳;流动人口行为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路;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程霓;我国女性迁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56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5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