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居住地与工作地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比较研究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按年份北京市各区县人口规模变动(示意图)
[Abstract]:It is well known that Beijing has a large population,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owever, it is neglected to attribute it to the large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in Beijing is more manifested as the relative overcrowd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To study the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from the whole geographical scope, although we can understand the pattern of reside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o clarify the direct causes of population overcrowding. In this paper, the population of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place of work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the place of work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place of residence and work is described intuitively by MapInf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oftware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The MATLAB curve fitting toolbox is used to fit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between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the place of work,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place of work is relatively reduced, while the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place of residence is expanding,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ral place r o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place of work. The differenc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 of residence and the place of work directly leads to the excessive commuting time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in Beijing,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peak time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the rise of land price in specific areas, the shortage of housing, the loss of infrastructure allocati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out-of-standard urban managemen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mechanism of the urban center in Beijing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between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the place of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of residence and work,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place of residence and the place of work, and recognizes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in urban management problems, such as relieving population pressure, releasing traffic congestion and solving housing difficultie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eijing to improve its population management policy and optimize its urban management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鹏;徐跃通;;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牛叔文;刘正广;郭晓东;李国柱;王志峰;;基于村落尺度的丘陵山区人口分布特征与规律——以甘肃天水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06期
3 匡文慧;杜国明;;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杨芸,祝龙彪;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5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6 张文轩;;论人口问题与乡镇管理[J];江汉论坛;1995年10期
7 那玉林,陈官元;包头市人口分布与城镇化(一)——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及其变化[J];阴山学刊;1994年S2期
8 王金营;北京市经济持续增长下的城-近郊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王兴奎;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人口密度模型[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丽艳;夏冬艳;吴玉华;张大鹏;王璐;吕繁;;乘数法估计北京、哈尔滨两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的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德福;李明玉;;基于ESDA-GIS的延吉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廖邦固;徐建刚;韩雪培;祁毅;梅安新;;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的上海人口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正广;牛叔文;;人口空间分布的三维表现方法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毅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人口格局的空间分布变动模式[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丹;;大连市人口时空变动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红;杨小唤;王新生;余瑞林;;荆江分洪区人口分布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张丹妮;张茜;周之聪;;基于空间句法的南京城市肌理与人口密度相关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悐泰明;;集中化、郊区化与成长管理 比较北京都gS@与台北都gS@人口密度}Pi薣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桂芳;单新建;尹京苑;;基于TM影像的人口密度数字模拟——以北京地区为例[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姚敏华 沙莉;人口密度东西之比9:1[N];中国人口报;2001年
2 通讯员 杨晋 实习生 宗满意;我市常住人口达233万[N];厦门日报;2007年
3 吴佳佳邋本报记者 江慧;民心重千斤[N];九江日报;2008年
4 于晓丽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副研究员;俄学者对“中国移民威胁”的独到见解[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5 记者 孙丽萍;上海遭遇“人口烦恼”[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吴勇 朱建芳;温州人口密度如何?[N];温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利春;城市每平方公里847人多不多[N];中国人口报;2004年
8 辽宁社会科学院 严伟 江楠;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严格节约用地[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宋凯;寸土寸金 经营我国耕地[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刘涛 继钊;我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7.73岁[N];太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伊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减载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5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王健;火灾系统时空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刘磊;上海城市圈层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韩贵锋;中国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杰;北京市居住地与工作地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吴彩仙;中国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关系[D];新疆大学;2006年
3 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2009年
4 刘楝子;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英安;中国人口密度模拟、误差分析及其软件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闫常鑫;基于GIS的超市选址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刘正广;空间尺度与人口分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芬;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卢成芳;基于GIS的鄱阳湖区人口数据空间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露;高时间分辨率的城市人口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0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1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