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微观的视角
【图文】:
策生育比例之间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但同时,生育行为还会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习俗、社会政策等。例如,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是违反政策生育比例已经达到了38.79%。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产生限制作用。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全国一刀切的“一孩”政策,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实行多样化的政策[10],可分为一孩政策、一孩半政策、二孩政策和其他政策,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占全国一半以上[11]。图1不同政策地区的违反政策生育情况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违反政策生育比例最高,达到了21.69%,其次是二孩政策地区,比例为18.43%(见图1)。一孩政策地区大部分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我们预期会有较低的违反政策生育比例,但数据计算结果却相反,一孩政策地区仅略低于二孩政策地区,为17.91%。进一步分析一孩政策地区不同户口类型的比例差异发现,城市户口违反政策生育比例确实较低,但农村非常高,达到了36.82%。为了深入探索不同政策类型地区生育行为出现的差异,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政策地区的孩次构成情况来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一孩政策地区虽然违反政策生育比例也较高,但是三孩及以上的高胎次生育比例非常低,违反政策主要发生在二孩上。一孩半政策地区违反政策生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第一孩为男孩,但仍然继续生育二孩的人;二是生育了两个以上孩子的人。与二孩政策地区对比,一孩半政策地区三胎及以上的高孩次生育比例小,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育二胎时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即这些妇女在生育了一个男孩的情况下还继续生育了第二个孩子。·122·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人口生育率转变研究”(09BRK003)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低生育率陷阱’理论与中国低生育率的现状、决定因素和发展趋势研究”(10XNI013)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福林;;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2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3 方斯妤;赵丽娜;;家庭计划、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期
4 刘日;;建议计划生育政策试行“奖一、放二、禁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一九六四年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一九六五年的工作意见[J];天津政报;1965年04期
6 ;转发市计生委关于“九五”期间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意见请示的通知[J];广州政报;1997年17期
7 刘芝兰;邸少坚;;坚持抓好计划生育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区五十年人口发展回眸[J];实践;1997年05期
8 ;从“处罚多生”转向“奖励少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助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J];中国财政;2005年08期
9 陈景;;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阚吉玲;任礼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驳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放宽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黔;;从社会管理视角下试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成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人口发展的成就、挑战及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7 杨龙;;基本国策与普通政策统筹机制建设研究——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任焕;;绥德县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分析报告[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李锦珠;方文明;;广东人口可持续发展刍议[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张永洲;;适应新农村生育文明建设,,探索计生协会管理新模式[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卫兵;严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2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 程岚;5000万元惠泽计划生育家庭[N];江西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郑晔;计生政策坚决不能松口子[N];宝鸡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赵敬启;巨野开发区计生宣传重“三有”[N];菏泽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陈作洪 钟长辉;孝南区委组织部严把“四关”履行计生职能[N];孝感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昊华;生育意愿监测结果应是重要依据[N];健康报;2010年
7 冯永锋;计划生育是最好的环保政策[N];今日信息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抓住机遇、改善人口结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熊国森;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N];驻马店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崔德荣;柳林镇计生专干“四带头”[N];菏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3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王恒;中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新疆人口自然变动及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2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年
3 朱云;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师吉;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福利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兰香;长沙市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许闹;对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季洪辉;毛泽东与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D];山东大学;2005年
8 蔡灿泉;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邓惠娟;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商世坤;农村教育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516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1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