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
【图文】:
图2中国1990年以来的年龄别妇女未婚比例图1中国199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年龄别生育率数据计算。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般年份的人口变动调查结果。即使存在波动,仍然可以看出图1中的总和生育率曲线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主要体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2000年之前一孩总和生育率高于1.0的年份很多,2000年之后这种情况越来越少,2008年以后一孩总和生育率发生了极为明显的下降,2015年已低于0.6。由此可以看出,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动与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动交相呼应。图1显示,二孩和多孩总和生育率曲线相对稳定,波动较少且波动幅度较小,趋势性变化不太明显,大致分别维持在0.4和0.1以下。二孩总和生育率曲线在前一段处于略微下降,而2000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均为略微回升的趋势。前文对总和生育率的变动分析是相对于2010年六普结果而言,得出二孩总和生育率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的结论。而从更多年份的动态变化则可以看出,若与2014年相比,二孩总和生育率甚至略有下降。至于多孩总和生育率曲线,则是前一段处于明显下降,之后除个别年份波动外,总和生育率一直稳定在0.07左右的极低水平。简言之,中国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后,除了前几年二孩和多孩生育水平下降对总和生育率下降略有贡献外,之后二孩总和生育率其实一直缓缓提升,而多孩生育率基本稳定在极低的水平。(二)一孩总和生育率走低受女性未婚比例提高影响较大中国女性未婚比例不断提高是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图2提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人口调查提供的女性年龄别未婚比例的变化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在过去20多年中,只有15~19岁低龄组妇女的未婚比
图2中国1990年以来的年龄别妇女未婚比例图1中国199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年龄别生育率数据计算。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般年份的人口变动调查结果。即使存在波动,仍然可以看出图1中的总和生育率曲线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主要体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2000年之前一孩总和生育率高于1.0的年份很多,2000年之后这种情况越来越少,2008年以后一孩总和生育率发生了极为明显的下降,2015年已低于0.6。由此可以看出,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动与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动交相呼应。图1显示,,二孩和多孩总和生育率曲线相对稳定,波动较少且波动幅度较小,趋势性变化不太明显,大致分别维持在0.4和0.1以下。二孩总和生育率曲线在前一段处于略微下降,而2000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均为略微回升的趋势。前文对总和生育率的变动分析是相对于2010年六普结果而言,得出二孩总和生育率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的结论。而从更多年份的动态变化则可以看出,若与2014年相比,二孩总和生育率甚至略有下降。至于多孩总和生育率曲线,则是前一段处于明显下降,之后除个别年份波动外,总和生育率一直稳定在0.07左右的极低水平。简言之,中国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后,除了前几年二孩和多孩生育水平下降对总和生育率下降略有贡献外,之后二孩总和生育率其实一直缓缓提升,而多孩生育率基本稳定在极低的水平。(二)一孩总和生育率走低受女性未婚比例提高影响较大中国女性未婚比例不断提高是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图2提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人口调查提供的女性年龄别未婚比例的变化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在过去20多年中,只有15~19岁低龄组妇女的未婚比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低生育率研究”(编号:12JJD840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新平;梁林;常燕;童绍玉;;中国总和生育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年07期
2 温;欧洲北美国家的总和生育率[J];人口与经济;1986年05期
3 路磊;论总和生育率的一个特性[J];人口研究;1992年04期
4 王金营,何云艳,王志成,段成荣;中国省级200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评估[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5 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4期
6 杨鑫;李通屏;魏立佳;;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7 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总和生育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5期
8 杨新平;;关于总和生育率的统计分析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9年05期
9 钟艺;;经济因素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年18期
10 贺琼;;湖南省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我国总和生育率宜为1.8[N];健康报;2011年
2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未来30年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记者 姜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宜为1.8[N];文汇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周晖;狼没来,熊来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记者 邓飞;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孙涤;对手的评价(下)[N];南方周末;2009年
7 记者苗蓓;南通户籍总人口762.92万人 常住总人口728.18万人[N];南通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羚;全面放开二孩的靴子何时掉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李晓宏;二娃,想说“生你”不容易[N];人民日报;2013年
10 魏萍;我国计生领域三个数据全球瞩目[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浩名;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人口红利与生育政策调整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康意;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郝晓倩;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肖利群;蒙特卡罗方法在总和生育率计算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3 任路江;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世界生育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7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1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