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通婚距离变迁研究——基于西安市的调查数据

发布时间:2019-09-09 12:21
【摘要】:文章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利用西安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两代农民工的通婚距离和影响两代农民工通婚距离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通婚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通婚距离更远。影响第一代农民工通婚距离的因素有教育程度和结识途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通婚距离的因素为性别、外出时间和结识途径。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项目“空间隔离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12XJC840004)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流动背景下婚姻迁移女性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11H037)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旗;杨媛;;关中地区乡村通婚圈60年演变研究——以咸阳正阳镇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甘品元;;毛南族婚姻行为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韦美神;;“内卷”与“扩大”:外出务工对瑶族通婚圈的影响——以广西田东县L屯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4 吴重庆;社会变迁与通婚地域的伸缩——莆田孙村“通婚地域”调查[J];开放时代;1999年04期

5 陆益龙;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1年09期

6 周皓;李丁;;我国不同省份通婚圈概况及其历史变化——将人口学引入通婚圈的研究[J];开放时代;2009年07期

7 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9年02期

8 新山;婚嫁格局变动与乡村发展——以康村通婚圈为例[J];人口学刊;2000年01期

9 邱泽奇,丁浩;农村婚嫁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1年03期

10 王金玲;浙江农民异地联姻新特点[J];社会学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罗雅丽;张常新;;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金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张金俊;王文娟;;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春会;;论交通体系与市镇经济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俞云平;王雅琼;;闽南侨乡民俗变迁点滴[J];八桂侨刊;2008年04期

9 曹理达;;村落社会的解体和能人治理的幻灭——以山西省D县Z村的村干部直接选举为例[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3期

10 郑宪强;何佰洲;;试论农村住宅投资与农居地整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羽;;传统乡村自组织组织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以贵州安顺“屯堡第一村寨”九溪村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能;武廷海;林文棋;;农村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8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乡村金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艳姣;水库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欧小珍;边村经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胡静;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变革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余丞;旅游开发背景下环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和村镇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楠;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马珂;社会学视域下呈贡大学城周边聚居变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仰和芝;刘小干;谢贵春;叶国平;张颢;;农村未婚女性外出打工与通婚地域圈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安徽C村未婚打工女性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2 王铭铭;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J];读书;1997年05期

3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J];文史博览;2005年12期

4 朱万晶;;关于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5 甘品元;;毛南族婚姻行为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韦美神;;“内卷”与“扩大”:外出务工对瑶族通婚圈的影响——以广西田东县L屯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7 王跃生;;民国时期婚姻行为研究——以“五普”长表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J];近代史研究;2006年02期

8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吴重庆;社会变迁与通婚地域的伸缩——莆田孙村“通婚地域”调查[J];开放时代;1999年04期

10 陆益龙;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伟;;对农民工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的调研与建议[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02期

2 刘晓红;付建根;;江西高安市真情服务情暖返乡农民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3期

3 关秋战;;虞城县“六个一套餐”服务返乡农民工[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9年02期

4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与思考[J];当代中国人口(英文版);2006年Z2期

5 魏武;;农民工“三证”费用能免则免[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年05期

6 ;计生委十项措施为农民工维权[J];农民文摘;2007年11期

7 陈艳;孟全;;对就业形势严峻时期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新问题的思考[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9年06期

8 娄彬彬;;情系农民工 关爱留守儿童——全国影视文化送温暖行动座谈会召开[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9期

9 ;广闻博览[J];健康生活(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朱虹青;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背景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志林;;非正式住房与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基于对12个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陆建民;刘惠芬;;就业收入性别比是如何从1:0.88扩大为1:0.65的——从统计数据看1990年以来上海在业人口的性别分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向东;增强计生家庭农民工抗风险能力[N];中国人口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洋;在服务返乡农民工中提升工作水平[N];中国人口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尹海明 通讯员 韦德江 莫日武;让返乡农民工工作好生活好[N];南宁日报;2009年

4 甘广基;北流市为返乡农民工“补计生课”[N];广西日报;2009年

5 星子;省建设厅大力开展“关怀关爱农民工行动”[N];青海日报;2007年

6 杨荣林;“四到位”服务返乡农民工[N];贵州政协报;2009年

7 朱明芬杭州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N];中国人口报;2009年

8 黄建加 林庆寿 杨以茸;打造温暖“后援团”[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记者 阮燕 通讯员 和晓峰;全面提升农民工计生管理水平[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闫宏 记者 韩跃进;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N];中国人口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汝良;江西人口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量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孟庆洁;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静;大城市低收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聚居形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匡时;社会融合视野下的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研究[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09年

2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石新国;迁徙政策、城市贫困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D];山东大学;2008年

4 鲁甜;外来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周宁宁;台州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调查研究及规划策略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6 毛俊杰;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邓惠娟;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仲雷;流动人口对常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邵怀友;流动人口的分化及其对流出地发展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琦;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3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33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