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12 04:42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加速经济发展,重点进行工业建设。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存在优良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人才,所以率先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成为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东北地区被沿海地区轰轰烈烈的高速发展的经济遮住了往日的光彩,使东北地区经济与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昔日“共和国的长子”逐步退步为“老工业基地”。为此,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就振兴东北地区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部署,并为振兴东北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政策。2007年8月,正式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规划下,一系列地区规划逐步出台,如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区域经济一体化、哈大齐工业走廊、延龙图一体化等。在上述背景下,东北地区再次获得高速发展的良机。本文结合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多个角度对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探讨了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及变动趋势、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东北地区人口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的发展过程,以及这种变动的城乡差别;深入分析了“五普”期间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变动的特征等。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对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图文】:

密度分布图,中国人口,人口


地区行政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佳木斯 32700 75.90七台河 6221 143.18牡丹江 40435 66.32黑河 66803 25.97绥化 34964 162.71大兴安岭 84600 6.30数据来源: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8》数据计算得出。(二)东北地区人口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1.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大体呈现由南向北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其中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线周围以及平原地区,而山区、林区和草原区人口则较为稀疏。从图 2-2 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的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部、西部以及北部人口较为稀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24.2;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沫;;吉林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哲;我国陆地边境地区人口流出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杜吉国;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杨华;历史哲学视域下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图尔荪妮萨·麦提库尔班;和田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及其演变[D];新疆大学;2013年

2 杨霏;三峡库区人口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34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34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