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J];南方人口;2000年02期
2 蒋耒文;“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思考[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3 刘爽;卫银霞;任慧;;从一次人口转变到二次人口转变——现代人口转变及其启示[J];人口研究;2012年01期
4 于学军;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2期
5 郭志刚;;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博玫;;“日常叙事”审美与《紫罗兰》表述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张早林;;个人日常社会行为:韦伯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王超;高鲁南;;浅析工业革命未发生在中国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9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10 王伟芳;;品牌德商:品牌道德诉求的效用[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左洁;王振威;;超级村庄的发展动力与模式——评《社区的实践》[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万江红;王时珍;;农村民间自由借贷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基于浙江温州的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沈奕斐;;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张志忠;;现代汉语诗学的寻绎和建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述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李南海;;异化、吊诡、失范:经典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危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璇;企业诚信建设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芳芳;明朝官方禳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永亮;复数的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林君希;经济伦理思想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借鉴[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2 曾毅;我国1991—1992年生育率是否大大低于替代水平?[J];人口研究;1995年03期
3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中国生育数据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0年01期
4 李建民;后人口转变论[J];人口研究;2000年04期
5 蒋耒文;“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其思考[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6 丁峻峰;浅析中国1991~2000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3年02期
7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8 李建民;;中国的生育革命[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9 王艳;;经典人口转变理论的再探索——现代人口转变理论研究评介[J];西北人口;2008年04期
10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J];学海;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光;苏南模式与人口转变[J];人口与经济;1992年04期
2 刘传江;西方人口转变的描述与解释[J];国外财经;2000年01期
3 张敏才,徐玲,施蓉芳;苏州人口转变的文化力动因——从文化视角看计生综合改革的方向[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4 夏怡然;当代台湾人口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2期
5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J];南方人口;2000年02期
6 穆光宗,陈卫;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J];开放时代;2001年01期
7 梁宏;中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人口学刊;2002年05期
8 李通屏;中国人口转变与未来市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田雪原;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人口转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年03期
10 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J];人口学刊;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3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周祝平;;城市化加速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研究[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兵;;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及其预防对策[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一华;;影响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因素及对策[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7 龚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8 任强;郑晓瑛;Wolfgang Lutz;Sergei Scherbov;;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艾滋病发生风险[A];艾滋病伦理和政策问题研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文书;人口转变对养老的冲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经历“人口转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家庭变迁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记者 李婷;抓住人口转变机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N];中国人口报;2004年
5 蔡f ;人口转变与我国经济增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王学义;世界各国人口现代化的推进模式[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记者 马海涛;抓住人口转变战略机遇期 迎接老龄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杨章怀;城镇化成必然趋势[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陈剑 张翼;如何看待人口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6年
10 邹民生 乐嘉春;四次人口波峰拍打中国经济三大敏感部位[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佳颖;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机遇[D];南开大学;2013年
2 王艳;基于人口转变视角下的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许非;快速人口转变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8年
5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邓W,
本文编号:2545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4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