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GIS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
【基金】: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编号:CY120402) 重庆市气象局开放基金项目(编号:Kfjj-201103) 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基金项目(编号:渝xm201102001) 资源环境与生态建设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基金项目
【分类号】:P208;C924.25;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述彭;贵州遵义附近之相对地势[J];地理学报;1947年02期
2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3 郝慧梅;任志远;;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4 苏维词,杨华,罗仕伟,罗有贤;重庆都市区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5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6 于慧;邓伟;刘邵权;;地势起伏度对三峡库区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7 刘明皓,邱道持,汪红群;山城土地定级地形因素评价方法探讨——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9 马晓微,杨勤科;基于GIS的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指标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2期
10 王春菊,汤小华,郑达贤,陈文惠;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秀亮;刘艳红;;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李伟涛;王秋龙;张磊;;GIS支持下的水源汇水区非点源污染关键因子识别——以深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3 周扬;李潇丽;吴文祥;胡莹;;基于Model Builder的库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4 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县域人口垂直分布与耕地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5 邓祥征;赵永宏;战金艳;林英志;;土地用途转换表征模型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6 毕晓玲;李小娟;胡卓玮;王志恒;赖晗;;地形起伏度提取及其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7 薛景丽;郑新奇;刘敬玉;;基于SEM和GIS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一种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8 杨维;刘云国;曾光明;周建飞;;定量遥感支持下的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9 徐广才;康慕谊;赵从举;赵文武;秦艳红;;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潘竟虎;石培基;;张掖市生态功能分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治;徐新良;;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王旭峰;;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邹长新;张慧;;敦煌铁路沿线土壤侵蚀敏感性及空间特征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楚纯洁;文祯中;张清廉;于长立;宋立生;;基于GIS的平顶山市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顾永涛;李栋;魏天爵;魏艾林;;基于生态环境分析的西部城市人口与工业集聚模式研究——以乌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许峰;郭索彦;蔡建勤;;水土保持监测历程、研究进展与前景[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陈胜军;李正泉;郭文利;房小怡;;气候评价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曾祥坤;;基于景观功能网络的市域城市水土流失评价[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雪娜;刘凯;黄光庆;;基于ASTER-GDEM的河源市滑坡崩塌灾害地形特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肖红艳;成渝经济区重庆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石迎春;基于GIS/RS的砒砂岩区沟沿线演化影响因素及侵蚀风险度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郭力宇;陕北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分异与基底古样式及水土流失构造因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谢跟踪;基于组件式GIS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王飞;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的定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门明新;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壤侵蚀和碳氮储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丽;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荣华;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敏感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崔云燕;大连市土壤侵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微;基于生态因子的辽宁省人居环境居住适宜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纯乾;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洋;基于遥感与GIS的流域崩岗敏感性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妤;基于RUSLE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水土流失格局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乔治;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地利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艳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2 苏维词,罗有贤,翁才银,杨华;重庆都市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3 王红,王均;国家基本地理单元数据集的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4 朱红春,陈楠,刘海英,汤国安;自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5年04期
5 王妍;刘洪斌;武伟;宁茂歧;;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地貌形态信息统计分析[J];测绘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玲;吕新;;基于DEM的新疆地势起伏度分析[J];测绘科学;2009年01期
7 涂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研究[J];测绘学报;1991年04期
8 姚建,丁晶,艾南山;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9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1期
10 陈志明,刘振东,于秀波;中国地貌全图研制[J];地图;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芬;陈文惠;;基于GIS的福建省地形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程维明;周成虎;柴慧霞;赵尚民;李炳元;;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3 莫申国;;基于DEM的秦岭数字地貌格局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刘振东,孙玉柱,涂汉明;利用DTM编制小比例尺地势起伏度图的初步研究[J];测绘学报;1990年01期
5 张姗琪;葛珊珊;;建筑点群在城市3维形态量化中的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2期
6 李琼;潘保田;程维明;;基于RS与GIS的1:100万数字地貌制图方法——以兰州幅(J-48)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付强;杨发相;岳健;于梅艳;;三工河流域地貌形态要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8年02期
8 柴慧霞;刘海江;周成虎;陈曦;程维明;王睿博;;基于SRTM-DEM和TM的流动沙丘提取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9 杨明德;;地形起伏度的初步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3期
10 陈志明,刘振东,于秀波;中国地貌全图研制[J];地图;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学文;;基于GIS的寿宁县水土流失成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姚静;李爽;;基于半变异函数的DEM数据不确定性[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王小军;李永森;;海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建设概要[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洪壮;李有利;吕红华;;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程维明;;中国数字地貌遥感解析的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余明;陈小瑜;;基于DEM的地形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张霞;;重庆市喀斯特槽谷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貌因子的关系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潘美慧;伍永秋;;东江流域地质、地貌和土壤特征及空间异质性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斌;“数字山地”框架下的山地本体及数字化分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明锋;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空间信息模型及其可视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海辉;基于SRTM-DEM的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睿博;基于DEM的川西高原构造地貌特征提取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陈静;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构造地貌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李锐;基于遥感和DEM的典型地貌形态提取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周增坡;基于多源数据的典型地貌形态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魏楠;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黑河幅)地貌形态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妍;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8 柴慧霞;基于RS与GIS陕北地区数字黄土地貌信息集成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秀云;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袁红;重庆市1:100万数字地貌图与地貌数据库[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6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4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