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出生性别比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帆;;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路径[J];人口研究;2010年05期
2 陈力勇;刘旭东;裴霞;;农村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思考[J];人口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杰华;朱荟;;2010: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人口与经济;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艳娟;农村计划生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一种国际视角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9年01期
2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3 吴帆;;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帕累托改进”路径[J];人口研究;2010年05期
4 庄平;非政府组织与妇女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驻汉城记者徐志坚;[N];法制日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迎昌,武伟;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1997年04期
2 张国平;蒋海清;宋君;;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探讨——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6年03期
3 邓志强;李文艳;;社会流动机制的转变对农村生育率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4 徐力夫,徐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人口问题[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刘鹏;;浅析绵阳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雪娥;刘文耀;张健;;建立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的实践和思考[J];发展研究;2007年02期
7 鲁建彪;;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梁鸿;叶华;;对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条件与机制的思考[J];人口与发展;2009年01期
9 季小立;龚传洲;;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04期
10 田敏;关于实行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的几点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颜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重心与产业重心演变及其对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淑英;叶学锋;;“三优”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建设的虚实结构初探[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苗瑞凤;;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户家庭的贫困问题[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王玉明;扬中市大力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2 王玲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口安全系统优化调控研究[N];中国人口报;2009年
3 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邓有成;我省今年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N];湖北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国臣;我市精心备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N];赤峰日报;2010年
5 记者 周化虹;自治区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电视会议[N];钦州日报;2011年
6 记者 姚琳 通讯员 蓝海波 张燕;来宾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呈现新格局[N];广西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高运洪;确山县人口计生委荣获全国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竞赛组织奖[N];驻马店日报;2008年
8 记者 唐伟;每年创建25个计生示范点[N];湄洲日报;2011年
9 李建华 岑振红;变行政管理为家居服务[N];韶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若凡;人口发展政府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振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丽丽;沿海地区县域人口迁移机制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彦卿;小城镇人口规模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罗仁朝;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56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5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