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本文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测量 效度
【分类号】:C92-05
【正文快照】: “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杨菊华,2009),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张文宏、雷开春2,008)。正因如此,从称谓、概念界定到操作化定义等均未能取得统一,从而导致目前国内对于流动人口(包括流动儿童)社会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2 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3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年05期
4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5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传贵,卢晓慧;当前我国城市社群隔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城市问题;2003年06期
2 朱业乾,邵同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关系支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张晓雯;;农民工维权立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吕柯;浅议“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障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5 陈敏;差异·调试·融入——浅谈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刘晓岚;;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与和谐城市之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江立华;农民工的权利缺失与维权机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曾建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及劳动力流动趋势[J];财经科学;2002年04期
9 窦开龙;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郭开怡;流动人口自组织论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萍;;我国农民工的城市适应[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子玮;樊援的绳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3 李光宇;农民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5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海燕;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詹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成杰;城市居民个人背景与其职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熊红英;餐饮业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彭远春;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姚宗建;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5 卢健松;变迁中的乡村生活[D];湖南大学;2002年
6 钟力;我国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的建构[D];湖南大学;2002年
7 张惊雷;繁荣背后的优思[D];湘潭大学;2002年
8 赵波;昆明市流动人口空间结构及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业苗;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及其主导价值观的构建[D];河海大学;2003年
10 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华,蒋华林;论三峡工程移民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4 李强;我国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罗凌云,风笑天;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J];调研世界;2001年04期
6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7 王毅杰,王微;国内流动农民研究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艳梅,雷洪;对三峡移民社区环境适应性状况的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郑丹丹,雷洪;三峡移民社会适应中的主观能动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祖荣;;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支持[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年02期
3 雷敏;张子珩;杨莉;;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张枫;;构建和谐广东 优化人口环境[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12期
7 钱正荣;;珠三角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政府责任[J];学习月刊;2010年08期
8 王蓉蓉;吴瑞君;;流动人口对居住地社会事业资源的需求及满意度分析——以上海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陆淑珍;魏万青;;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年05期
10 彭希哲;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J];南方人口;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蔡蓉;方晓义;;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永浮;周成虎;鲁奇;;北京市流动人口的预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耀方;方晓义;熊青;李晓铭;;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郑利;;西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纪红;;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贵在制度创新[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李树成;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统计监测长效工作机制[N];中国人口报;2010年
3 杨利春;“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保护”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高虹 记者 甘国华;西北地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启幕[N];中国人口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卢伟 通讯员 林建耀 王屈平 覃世光;发放“计生绿卡” 呵护流动人口[N];南宁日报;2010年
6 吴喜萍;平顶山市推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9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10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陆淑珍;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3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10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随佳佳;穆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方志;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赵蕾;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韩全芳;流动人口行为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路;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薇;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D];南开大学;2008年
8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