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63%的区域低于1(相对高差≤500m);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随着经度和纬度增高,地形起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8oN、35oN、42oN纬线和85oE、102oE、115oE经线上的地形起伏度符合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特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高达0.91;全国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在地形起伏度大于3的地区居住的人口总数只占全国0.57%。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相关性显著,内蒙古与青藏地区几乎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GIS 中国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3)~~
【分类号】:C922
【正文快照】: 1引言地形起伏度研究最早起源于1948年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割切深度[1],将地形起伏度作为划分地貌类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内外地图编制的基本特征。国际地理联合会地貌调查与制图委员会编制的1:250万欧洲国际地貌图和中比例尺地貌图国际统一图例指南,均将地形起伏度作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辉;;基于网络分析法的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及工程应用[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2 张帆宇;刘高;谌文武;梁收运;韩文峰;;基于要素分析和二元统计模型的区域滑坡危险等级制图——以国道212线陇南段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0期
3 肖拥军;高华喜;;库区移民新城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3期
4 封志明;张丹;杨艳昭;;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5 ;Stability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study of Jijia River landslide based on WebGIS[J];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2010年01期
6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of Landslid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Using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0年03期
7 许冲;戴福初;姚鑫;陈剑;涂新斌;孙瑜;王志一;;GIS支持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汶川地震区滑坡易发性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中国的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年02期
9 王萌;乔建平;;贡献权重模型在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文玉;吴湘滨;安静;刘江龙;;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信息图谱研究——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J];灾害学;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睿;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冯文凯;库岸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3 岳超俊;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王卫东;基于GIS的区域公路地质灾害管理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何淑军;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薛东剑;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2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3 陈波;;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4 王大文;;基于GIS的造林管理系统建设[J];才智;2011年18期
5 范红艳;戚鹏程;黄天勇;;关于GIS中三种地面曲率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李屹旭;段建军;;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实践及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04期
7 曹虎生;罗敏;;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以土壤全氮的空间分析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苗东利;高松峰;;GIS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林区教学;2011年07期
9 ;Academic Recommendation[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11年03期
10 郭阳;;大型赛事中运用GIS系统的可行性分析[J];华章;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婷;张书亮;;丽水市GIS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柳林;李万武;卢秀山;;GIS三维动态符号库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庄学强;李品芳;;基于GIS的海运液化气泄漏事故应急信息系统[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邢怀学;葛伟亚;董志高;田福金;;基于GIS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5 薛正哲;马强;;基于GIS的煤矿测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A];安全高效矿井机电装备及信息化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6 罗芳;安廷波;;基于组件技术进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余昊;吕文彦;吕婷;王吉田;秦雪峰;王国昌;王刘豪;王运兵;;基于GIS的河南蝗虫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8 曾涛;何玉良;钟江文;;基于多GIS平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案——以栾川钼钨矿评价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9 钱云飞;;基于ArcEngine的基础GIS数据符号化与显示[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谢储晖;;面向对象的GIS数据模型与实现[A];数据库研究与进展95——第十三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王亮;GIS在文化遗产地管理中的应用初探[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祝桂峰;GIS悄然进入百姓家[N];光明日报;2008年
3 编译 张彦琪 刘喜喜;米斯塔西尼社区用GIS辅助社区规划[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4 立实;中国GIS协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测绘报;2009年
5 Melissa Chua 编译 刘光强;GIS:城市“活地图”[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6 林英;我国GIS产业逐步走向成熟[N];光明日报;2009年
7 李响;积极推动我国GIS技术自主创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巍巍;影像和GIS的未来走向:简便易用 真实生动[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巍巍;用GIS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大庆;专家指出:GIS应用呈现“两极分化”趋势[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月娥;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杨同辉;宁波市新农村GIS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春;基于VR/GIS一体化城市微观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马海民;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伟;GIS内多绝缘缺陷产生混合局部放电信号的分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杜君;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虞汉华;基于GIS的城市重大危险源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10 朱`
本文编号:256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