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2 23:01
【摘要】:农牧交错带地区是指农区和牧区两种农业生态区相互交替、过渡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方式,它不仅具有两个相邻生态区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从生态角度上分析,农牧交错带是生态过渡带,对于表征生态环境的一些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检测全球变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劣,不仅无法起到生态环境屏障的作用,反而成为了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直接作用于相邻的农区和牧区,进而影响全国的生态环境。 另外,农牧交错带不仅仅表征了生态环境的过渡变化,也体现了我国东西部人口的差异。由农牧交错带生成的农牧交错线,较好的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土地较少,而西部地区土地较多,但人口稀疏的特点。这条线的划分规律符合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对胡焕庸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的修正和补充。不仅直观的表示出更为详细的人口分界线,同时也给予胡焕庸线新的意义,即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分界线,同时也具有生态含义。 本文首先基于陈全功、张剑等学者按照牧草生长季界定的中国农牧交错带范围,结合中国2004-2009年农业部确定的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统计资料,侧重于人口与农牧交错带的关系,对以往研究结果微调后生成了新的农牧交错带范围,该带北起黑龙江省,经由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终至云南省,跨越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达到794480.741km2。并取该带的中线,生成了2006年我国的农牧交错线。其次,根据2005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全国主要市县的人口点数据进行插值,生成了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栅格图。第三,基于前面生成的农牧交错线和人口分布图,对胡焕庸先生提出的“暧晖-腾冲线”进行修正,生成新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结果表明:人口分界线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3.3%,人口占全国的16.8%,以东地区面积为全国的46.7%,人口则为全国人口总数的83.2%,符合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农牧交错带内耕地、林地、草地三种土地利用结构交替,分别占交错带总面积的15.33%,35.20%和39.32%,并且,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突出表现为和农业区相比,耕地面积较少,和牧业区相比,草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三省均明显表现出了以上特点;根据2006年的资料,我国共有国家级贫困县592个,其中56.3%分布在农牧交错带经过的省份中,而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贫困县大部分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内,吉林省、河北省位于农牧交错带内的县都是贫困县,这表明我国发展贫困县,改善贫困县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首先就要实施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治理和保护。
【图文】:
标因子的评定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模拟出明末清初、1951一2005和未来三十年的不同时期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张剑,2006;陈全功等,2007;杨丽娜,2007;王志伟等,2009)。该带包括北方和南方两段,构成了一个整体(图5一l)。燕派全国省界..195卜2005农牧交错带O二萄5如李口必卞6叨2图5一1基于GIS中国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1951一2005)这条农牧交错带符合生态学原理和能反映牧草的季节性生长特点,并且考虑了南方和北方在水热条件上的差异,具有生态学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侧重于人口和农牧交错带之间的联系,分析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因此依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划分的2004一2009年的中国农业区、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分布,,对上述农牧交错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修正参考的主要是2004年到2009年半农半牧县市的空间分布。修正结果如图5一2所示。
5.2.12005年人口密度图按照空间插值中的反距离权重法,对2005年中国主要市县的人口数据进行插值,得到2005年人口分布密度图(图5一3)。可以得出,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少,特别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以西的地区。我国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是指西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省份所在的地区;其余地区的人口分布密集度较为适中。用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插值后生成的人口空间分布栅格图,较为明显的反应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24.25
本文编号:2568937
【图文】:
标因子的评定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模拟出明末清初、1951一2005和未来三十年的不同时期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张剑,2006;陈全功等,2007;杨丽娜,2007;王志伟等,2009)。该带包括北方和南方两段,构成了一个整体(图5一l)。燕派全国省界..195卜2005农牧交错带O二萄5如李口必卞6叨2图5一1基于GIS中国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1951一2005)这条农牧交错带符合生态学原理和能反映牧草的季节性生长特点,并且考虑了南方和北方在水热条件上的差异,具有生态学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侧重于人口和农牧交错带之间的联系,分析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因此依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划分的2004一2009年的中国农业区、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分布,,对上述农牧交错带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修正参考的主要是2004年到2009年半农半牧县市的空间分布。修正结果如图5一2所示。
5.2.12005年人口密度图按照空间插值中的反距离权重法,对2005年中国主要市县的人口数据进行插值,得到2005年人口分布密度图(图5一3)。可以得出,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少,特别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以西的地区。我国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是指西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省份所在的地区;其余地区的人口分布密集度较为适中。用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插值后生成的人口空间分布栅格图,较为明显的反应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24.2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维佳;;黄土高原农林草牧耦合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本文编号:2568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689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