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

发布时间:2020-02-01 22:38
【摘要】: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描述了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征及变化。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性别比升高且在各年龄组呈现均衡化趋势,年龄结构老龄化,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及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来源地以外省为主且主要集中于临近的中西部省份,居留时间呈现两极分化且以经济目的为首要迁移原因;同时,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较高,行、职业分布与户籍人口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对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提出了挑战。
【图文】:

年龄分布,流动人口,性别比,广东省


料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达392.86万人,并以省内流动为主,外省流动人口仅占全部的32.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105.41万人,年增长率高达18.28%,并且,省外流动人口规模是省内流动人口的2.51倍;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2000-2010年间,广东省的流动人口进一步增加(年增长率为2.18%),并且,省外流动人口继续作为广东省流动人口的主体,其规模为省内流动人口的2.17倍。2广东省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及其变化2.1性别、年龄结构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见图1),广东省流动人口的性别比(122.20)较高,除65岁及以上,,其他各年龄组流动人口皆呈现男性对于女性的状况;并且,流动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总人口的性别比,这一特点还体现在除15-19岁以外的所有年龄组。纵观十年变化,广东省流动人口总体的性别比明显上升,并且,图1广东省流动人口及总人口性别比的年龄分布资料来源:①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广东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②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流动人口资料[Z].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各年龄组的性别比呈现均衡化的趋势。2000年“五普”结果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均衡(性别比为100.50),而且,低劳动年龄组(15-19岁和20-24岁)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这一状况在2010年发生了逆转,即低劳动年龄组的性别比超过了100;相反,2010年30-34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流动人口的性别比较2000年有明显的下降。从年龄结构来看(见图2),“六普”结果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仍然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其中15-24岁、25-34岁和35-44岁的流动人口分别占28.·47·①珠三?

流动人口,广东省,年龄结构


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4期图2广东省流动人口及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资料来源:同图195%、30.11%、21.76%,三者共占80.82%,远远高于总人口的这一比例(为57.73%)。十年来,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五普”结果显示,15-24岁、25-34岁和35-44岁的青壮年流动人口分别占42.71%、35.88%、10.18%,三者共占88.77%,比2010年的这一比例高近8个百分点;尤其是15-24岁和25-34岁低劳动年龄组的这一比例,十年间分别下降了13.76和5.77个百分点,而35-44岁和45-59岁高劳动年龄组的这一比例,十年间分别上升了11.58和5.73个百分点。另外,十年来,0-14岁、60岁及以上的非劳动年龄流动比例有一定上升趋势,分别从2000年的6.13%、1.44%上升至2010年的7.57%、2.22%。2.2户特征及受教育状况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占61.41%)的广东省流动人口居于家庭户中,居于集体户的流动人口不足四成(占38.59%)。但是,与广东省总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居于家庭户的比例明显较低(广东省总人口的这一比例为85.29%)。从户口性质来看,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的户口性质以农业户口为主(占83.10%),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仅占16.90%。与2000年“五普”结果相比,十年来,广东省流动人口中农业户的比例降低了2.64个百分点。2010年“六普”结果同时显示(见表2),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总人口,其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总人口高4.09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比总人口则低13.57个百分点。结合“五普”结果发现,十来年,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提高了11.61个百分点。表2广东省流动人口及总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受教育程度2010年流动人口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彪;黄映川;李若建;梁汉学;林湘华;梁宏;;广东省外来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J];南方人口;2009年03期

2 谌新民,吴森富;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喜东;林媚珍;陈志云;刘妍;;广东省河源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2 刘强;彭晓春;周丽旋;张杏杏;;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广东省各市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3 马骏;黄泽文;安宓;郑庭义;向安强;;城市化背景下农业人口流动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4 何岩;陈弈毅;;流动人口转移就业风险分析——以东莞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年02期

5 朱霭敏;国际城市住宅设计发展几点启示浅谈[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6 苏永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自增强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7 汪国华;;社会转型期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管理新构想[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金营;;Family Planning Policy Resultsin Lower Population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9 丁疆华,温琰茂,舒强;基塘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10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杨新洪;在当代地理环境紧约束中文化力及其考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汤际澜;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5 汪锋;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1978-2005[D];重庆大学;2007年

6 广德福;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树功;珠江河口区典型湿地景观演变及调控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9 许春清;新型民族关系论[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冠华;福建省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李小卫;淮北市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支持力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沈晓娇;我国教育不平等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春梅;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就业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毛丽;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黄春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及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对其的影响-4年追踪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7 周勇;东莞市中小连锁超市HJ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忠良;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现象分析及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晓莉;城中村现象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卢继宏;人力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及制衡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玲;广东人口迁移机制、特征与走向[J];热带地理;1995年01期

2 李若建;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4年04期

3 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J];人口与经济;1998年03期

4 胡英;;2000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新特征[J];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09期

5 谌新民;中国劳动力流迁的动因与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02期

6 庞丽华;多层次分析方法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应用——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多层次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凤莲,高文书;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检验[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4期

2 李春玲;;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3 陈卫;郭琳;车士义;;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的影响——北京微观数据的考察[J];学海;2010年01期

4 何满喜;内蒙古人口发展过程的分析及预测[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1年01期

5 段成荣;杨舸;;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马戎,王晓丽 ,方军雄 ,韩亚萍;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于学军;;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需求和公共政策思考[J];开放导报;2005年06期

8 彭希哲;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J];南方人口;2001年01期

9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刘建民,钟作勇;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J];统计与预测;2003年03期

10 李建璋;;流动人口别样的生存方式[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蔡蓉;方晓义;;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永浮;周成虎;鲁奇;;北京市流动人口的预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耀方;方晓义;熊青;李晓铭;;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郑利;;西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纪红;;流动人口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对武汉市汉正街流动人口的性剖析[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2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3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4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5 江苏省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通讯员 杨立强 特约记者 钱宪庚;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郑宏元;凉州区人口计生局多措并举温暖返乡人[N];武威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刘新华;阿克陶县多措提升城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N];克孜勒苏报;2009年

9 陈楠半;临夏市城南办五措并举服务流动人口[N];民族日报;2009年

10 柴振国;十一团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N];兵团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徐芳;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10 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中的人口发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蕾;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全芳;流动人口行为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路;广东省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方志;两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薇;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分析[D];南开大学;2008年

7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韦小丽;福建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分类分区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5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75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