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新加坡人口变动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8 02:11
【摘要】:本文利用新加坡的历史人口数据,对新加坡人口变动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生育政策的调整是造成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和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移民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加坡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一个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传统、人口发展过程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国家,新加坡人口变动的历史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去深思。
【图文】:

新加坡,新加坡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粗出生率


2.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二战后,尤其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变动主要受粗出生率变动的影响。人口自然变化是由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引起的。如图2所示,从整体趋势来看,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粗出生率变化曲线走势基本一致,死亡率的变化对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长变动影响很微弱,人口自然增长变动主要受粗出生率变动的影响。图1新加坡总人口变动状况数据来源: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0Revision[R],2011.注:总人口包括新加坡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其中:常住人口包括新加坡公民和定居居民,非常住人口包括在新加坡工作、学习和居住的但尚未授权在新加坡定居的外国人,但不包括观光者和在新加坡短期逗留的外国人。图2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状况数据来源: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0Revision[R],2011.注:这里的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是指总人口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从具体数字来看,1950~2010年这60年间,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1950~195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5‰,2005~2010年为4.3‰,下降幅度高达33.2个千分点。另外,二战后,随着新加坡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引进,新加坡人均预期寿命也大幅提高①。自1965年新加坡正式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并宣布独立后,截至2010年,新加坡人口粗死亡率一直徘徊在4.3‰~5.5‰,变动幅度很校正如图2所示,新加坡人口粗死亡率曲线为一条相对平稳的曲线,死亡率的变动对人口自然增长

新加坡人,新加坡


2.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二战后,尤其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变动主要受粗出生率变动的影响。人口自然变化是由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引起的。如图2所示,从整体趋势来看,战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粗出生率变化曲线走势基本一致,死亡率的变化对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长变动影响很微弱,人口自然增长变动主要受粗出生率变动的影响。图1新加坡总人口变动状况数据来源: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0Revision[R],2011.注:总人口包括新加坡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其中:常住人口包括新加坡公民和定居居民,非常住人口包括在新加坡工作、学习和居住的但尚未授权在新加坡定居的外国人,但不包括观光者和在新加坡短期逗留的外国人。图2新加坡人口增长变动状况数据来源: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0Revision[R],2011.注:这里的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是指总人口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从具体数字来看,1950~2010年这60年间,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1950~195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5‰,2005~2010年为4.3‰,下降幅度高达33.2个千分点。另外,二战后,随着新加坡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引进,新加坡人均预期寿命也大幅提高①。自1965年新加坡正式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并宣布独立后,截至2010年,新加坡人口粗死亡率一直徘徊在4.3‰~5.5‰,变动幅度很校正如图2所示,新加坡人口粗死亡率曲线为一条相对平稳的曲线,死亡率的变动对人口自然增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瑞福;王艳;;新加坡的移民[J];南洋资料译丛;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福运;;民主、威权还是专制?——中国学者对新加坡民主的评述[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2 连高社;葛建军;;贵州省人口变动预测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3 张思强;;制度环境与淡马锡公司治理主体安排[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4 代燕;梁海艳;;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质疑——基于傣族家庭结构变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王冠中;;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改善民生的实践及启示[J];东南亚研究;2008年04期

6 田飞;;未来40年安徽省户籍人口变动趋势[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孙景峰;匡竞;;试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林洋;郑世伟;;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山西建筑;2010年31期

9 王琴;;安徽省淮北、黄山两市死亡水平的对比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3期

10 卢艳兰;张在喜;何岸清;;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评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肇元;卢谦;;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研究[A];工程科技论坛第70场房屋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大会报告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婷;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建军;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云南大学;2012年

3 崔玉娈;制度精神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孟庆梓;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建构与演化[D];厦门大学;2008年

6 侯建明;低生育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7 毕牧;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麻雪峰;韩国和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刘儒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斐斐;长春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姜丽萍;新加坡华语运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佳;论新加坡同性恋入罪条[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郑丽梅;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护体系的影响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宋先杰;基于生命表法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初探[D];山东大学;2011年

6 蔡玉春;社会生态视角下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李庆;“特岗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国亮;安徽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魏巍;影响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初探(1978-1990)[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张凛浩;中国法制建设的道德文化制约性探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中绳;新加坡的人口政策[J];社会科学;1979年04期

2 王勤;新加坡如何解决人口问题[J];人口与经济;1985年01期

3 ;新加坡怎样解决人口问题[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1985年06期

4 范勇;试论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的原因[J];人口研究;1988年03期

5 ;转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通知[J];广州政报;1989年11期

6 周祖根,梁小筠;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案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1年01期

7 倪跃峰;;国民财富分配对人口变动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1年02期

8 胡祝帮;;新加坡的家庭计划工作之演变[J];南方人口;1993年01期

9 张雅茹;严格执行统计法,认真做好今年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J];内蒙古统计;1997年05期

10 王献芝;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特征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海萍;;近年来西宁市人口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2 田雪原;;立足可持续发展:中日“少子高龄化”比较[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陈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胡伟略;;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傅小锋;郑度;;论西藏自治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崔萍;;关于北京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式改革的思考[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7 郑钢;石绍华;;生育价值观及代际变化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汤兆云;;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加坡鼓励生育将拨款约11亿美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 王宏;人口变动,被忽视的最重要变量[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3 记者 孔非;掌握人口变动和劳动力就业情况[N];长春日报;2006年

4 刘新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杨天化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石人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论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 田雪原;意义深远的重大战略[N];中国人口报;2007年

8 山西省统计局 山西省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2009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9 记者 冯翠昕;全市人口劳动力变化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开始入户登记[N];承德日报;2006年

10 郑真真 王广州;我国数理与统计人口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瑞君;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3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钰;东西部人口素质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周曼;三年困难时期安徽人口变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黄旭良;苏州市人口变动的数理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付影;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人口变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贾宁;基于分形的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飞;鄱阳湖地区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申琳;韩国人口变动及女性劳动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孙磊;北京市人口变动对各级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由黎;对我国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素林;剪子湾:一个城郊村落的人口与生计[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0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80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a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