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发布时间:2020-02-25 06:3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图文】:

人口密度,陕西省


中有高的空间态势(图1)。这是由于陕北多为丘陵沟壑,陕南处于秦巴山地,两大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人口承载能力较弱;而关中地区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级交通路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形成了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区。关中地区又以西安市区、咸阳市区以及两市周边的高陵、临潼、礼泉、乾县、扶风等县区形成的人口密度较高区域尤为突出,而由此区域向各个方向的人口密度均表现出层层削减趋势,这是由于以西安、咸阳两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向外辐射范围不断减小的缘故。图1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人/km2)空间自相关:由于研究单元邻近标准的不同,所建立的空间权重矩阵则不同,通常采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的办法来计算。根据研究区内陕西省各区县之间的邻接关系,采用二进制邻接权重矩阵的计算办法。基于邻接概念的空间权重矩阵包括Rook和Queen两种[24,25],前者定义为研究单元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边界,后者则只需有一点连接即可。在本文研究中应用Queen准则,运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表1陕西省县域人口密度的Moran'sI估计值年份199020002010Moran'sI0.4027590.3992770.316996E(I)-0.0104-0.0104-0.0104Z(I)7.60427.15996.7457从表1可见,陕西省县域人口密度全局Moran'sI值在三个年份全部为正,且检验结果显著,说明陕西省人口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正相关,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和较低的区域各自表现出集聚特征。即人口密度高的区县聚集在一起,而人口密度低的区县聚集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Moran'sI值在不断下降,表明这种空间集聚在不断地减弱,这主要是由于三大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不断增强造成的。随着社

人口密度,空间关联,陕西省,散点图


图2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人口密度散点图及人口密度空间关联图综上所述:①从1990年、2000年、2000年的Mo-ran散点图和人口密度空间关联图可见,位于第一象限的高—高集聚空间单元全部位于关中地区。渭河平原平坦肥沃的土地和以西安市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使关中地区在人口吸引力与承受力上都是陕北和陕南不能企及的,形成了人口分布的高密度集聚区。②陕北和陕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人口分布的低—低集聚区。这与陕北、陕南两大区域较差的自然条件有关。陕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区域,地表遍布丘陵沟壑,水资源匮乏,植被稀少,土地承载能力差,人口基数较小,区内各区县人口密度均较低;陕南大部分地区处于秦巴山地之中,交通极为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基数与密度与陕北地区比较相似。③处于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过渡性地带的空间单元呈现出高—低或低—高集聚。根据区域发展遵从梯度推移理论,应用于人口的空间分布可得出在高密度集聚区与低密度集聚区之间存在高—低或低—高集聚的缓冲地带。即关中地区与陕北、陕南交界处的过渡地带会出现自身密度高而周围密度低,或自身密度低而周围密度高的区县。关中西部的宝鸡市区、凤翔县,关中东北部的铜川市区、白水、澄城、合阳等区县均形成了高—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而关中北部的麟游、永寿、淳化、耀州区,关中南部的周至、蓝田等区县均形成了低—高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密度的增长或降低,,部分区县之间的空间关联模式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多发生在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过渡性地带。其中,关中地区的蓝田、华县两地在1990年、2000年均为高—高集聚,而在2010年变成了低—高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与汉中市区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2 马颖忆;陆玉麒;张莉;;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3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4 段学军;王书国;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5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6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7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8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科学;2013年01期

9 姚长青;乔晓东;张连均;王子祥;;基于NSTL原文索取数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J];情报科学;2009年10期

10 张连均;张晶;侯晓慧;张大鹏;蒋捷峰;;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涛;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华;;中国族谱地区存量与成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2 杨玉建;王丽华;封文杰;朱建华;;县域尺度农业障碍信息可视化及网络发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3 王京涛;王瑞珍;栗静;;基于Kriging空间分析法的农用地定级指数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程红霞;李永树;林粤江;;空间回归模型在耕地变化时空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5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6 丁鹏;黄焕辉;;基于柏林的公交规划理念寻求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之道——以杭州城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7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周旗;杨媛;;关中地区乡村通婚圈60年演变研究——以咸阳正阳镇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王茹玉;浅议人的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保山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晓晓;孔云峰;;气象监测数据的时空特征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必胜;肖剑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蔡伟超;李炜;常守志;洪德法;;房价与城市发展规划——以长春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胜男;李猛;;基于Huff模型的洛阳绿地系统优化设计[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马利波;马和;张远景;;基于宏观尺度中国城市化阶段划分的再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赵军;基于GIS空间统计分析的区域房地产动态预警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郭华;子午岭辽东栎种群更新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妮;基于区域合作理念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秀秀;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露天矿测量验收系统开发[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祝爽;我国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5 饶e

本文编号:2582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582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