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0-06-16 13:10
【摘要】: 三峡工程十几年来,累计搬迁移民125.5万人,淹没涉及的12座城市和114座集镇已完成整体搬迁,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今年库区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将全面完成,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重点之一。 三峡工程淹没了库区大量肥沃的土地,安置移民和城镇重建又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这就加剧了原本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综合人口容量包括自然人口容量和经济人口容量,而自然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人地”关系。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周围的自然人口容量明显下降。与农村相比,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更高。但库区城镇化发展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仍属于西部落后地区。因此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作必须与加速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只有提高库区的城镇化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库区人口容量。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为实现目标,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关键环节。所以,加速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人口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同时城镇化和人口容量的研究不仅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需要。探索它们之间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演化机制,提供可行性对策,是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进行研究。 文章通过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对口支援区县在1997—2007年城镇化和人口容量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容量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分别求出城镇化发展指数和相对综合人口容量,然后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求出各个区县在1997—2007年间城镇化和人口容量的协调发展度,并以此对各区县进行分组分类,探讨各类型调控分区发展对策。最后归纳总结调控机制,使本次研究在更大更广层面上发挥作用。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划定研究范围和时间,构建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理论综述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阐述;第三章对三峡库区的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方法确定本次研究的测定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对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对三峡库区的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法对人口容量进行研究,并对所得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分析城镇化与人口容量的关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对8区县的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进行调控分区,并对代表区县提出解决策略;第六章提炼归纳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调控机制——产业调控机制、规划调控机制、文化调控机制、政策调控机制,以提高城镇化与人口容量的协调发展度,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同时,使研究扩展运用到全国其他有相同特点的区域范围;第七章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由于论文的框架较大,数据来源有限以及某些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99.2;C924.2
【图文】:

框架图,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


图 1.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1.1 Academic frame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来源: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①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口构成及其分布的研究,人口自然,人口城市化研究以及人口的合理容量研究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与发展取向区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发应,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持环境的生态的人口承载能力[6]。人口地理学通过全面综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别是从承载能力

三峡库区,范围图,区县,库区


图 1.3 三峡库区范围图示Fig1.3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scope来源:自绘三峡库区重庆段在统计口径中有“库区 15 区县[7]”、“库区 12 区县[8]”、“库”之分。在进行相关文献整理及数据查阅时,书籍、期刊、论文、报纸以展报告中经常出现以上三种口径。为使今后的研究更为明晰准确,现对围进行说明:“库区 15 区县”是指不包括重庆主城区在内的直接受淹的 15。如按现行行政划分,则为“库区 13 区县”;“库区 12 区县”位于三峡库区腹江津区外的重庆三峡库区中心区②;“库区 8 区县”是 2006 年确定的重庆市口支援的 8 个区县。具体区县范围如表 1.1 所示。表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统计口径详表Table1.1 Statistical caliber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hongqing Section)统计口径 具体区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华林,雷亨顺,李华,段炼,任绍光;重庆市开县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梅艳;刘友兆;梁流涛;;基于相对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3 周晓东;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唐晓平;舒克盛;;长江三峡地区人口承载力与库区移民拓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5 张佳勇;张明举;朱建峰;;异地城市化: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6 王芬芳,顾朝林;世界城市化特征和问题[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7 王孔敬;;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3期

8 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市问题;1998年01期

9 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年04期

10 任宗哲;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结构关系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雷茂盛;[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记者 余虎;[N];重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国蛟;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姬冬梅;吉林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易德琴;渝东北翼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刘金娥;重庆市城镇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71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