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99.2;C924.2
【图文】:
图 1.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1.1 Academic frame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来源: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①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口构成及其分布的研究,人口自然,人口城市化研究以及人口的合理容量研究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与发展取向区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发应,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持环境的生态的人口承载能力[6]。人口地理学通过全面综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别是从承载能力
图 1.3 三峡库区范围图示Fig1.3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scope来源:自绘三峡库区重庆段在统计口径中有“库区 15 区县[7]”、“库区 12 区县[8]”、“库”之分。在进行相关文献整理及数据查阅时,书籍、期刊、论文、报纸以展报告中经常出现以上三种口径。为使今后的研究更为明晰准确,现对围进行说明:“库区 15 区县”是指不包括重庆主城区在内的直接受淹的 15。如按现行行政划分,则为“库区 13 区县”;“库区 12 区县”位于三峡库区腹江津区外的重庆三峡库区中心区②;“库区 8 区县”是 2006 年确定的重庆市口支援的 8 个区县。具体区县范围如表 1.1 所示。表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统计口径详表Table1.1 Statistical caliber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hongqing Section)统计口径 具体区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华林,雷亨顺,李华,段炼,任绍光;重庆市开县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梅艳;刘友兆;梁流涛;;基于相对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3 周晓东;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唐晓平;舒克盛;;长江三峡地区人口承载力与库区移民拓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5 张佳勇;张明举;朱建峰;;异地城市化: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6 王芬芳,顾朝林;世界城市化特征和问题[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7 王孔敬;;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3期
8 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市问题;1998年01期
9 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年04期
10 任宗哲;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结构关系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雷茂盛;[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记者 余虎;[N];重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国蛟;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姬冬梅;吉林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易德琴;渝东北翼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刘金娥;重庆市城镇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6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71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