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5:15
【摘要】: 森林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口过剩问题引发了森林资源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危机,因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便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以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本文提出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与森林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的概念,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森林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森林资源通过支撑经济增长来承载人口,这部分人口可以通过森林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来计算,即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应用SPSS软件对2003年我国31省的人口压力指数进行计算,并通过人口压力指数换算出经济人口容量;通过林业产业贡献率与林业劳动力贡献率计算出森林资源通过支撑经济供养的人口数量及劳动力数量,最后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劳动力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22
【图文】:

比较分析,人口压力,省份,区域经济增长


图3一3全国各省人口压力指数比较分析图Figure.3一3NationwideeomParativeanalysisofPoPulationPressurei}ldex3.2.3评价结果分析3.2.3.,全国各省人口压力指数级别划分根据人口压力评价结果,将我国人口压力指数评价结果分为三个级别:人口压指数介于一0.5与0.5之间,表示人口压力较小,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能够负担区域内口的生产生活,这样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人口压力指数介于0.5与之间,表示人口压力较大,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对当地人口的供养吃力,这样的省份括天津、辽宁、浙江、江苏四个省;人口压力指数>1,表示人口压力过大,区域口已经超过区域经济水平的负担能力,剩下25个省份都属于第三种情况。3.2.3.2多数地区人口压力过大,且人口压力总指数差距较大我国仅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6个省份的人口压力总指数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崇会;;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及其相关技术[J];才智;2011年16期

2 赵红丽;卢玉文;;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兵团人口承载力探讨[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3 李春平;;浅析基于WEB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决策专家系统[J];才智;2011年20期

4 杨秀春;;侗族社会地方性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段玉厂;;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新问题及其治理[J];西北人口;2011年04期

6 宋华来;王岩;;浅谈森林树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华章;2011年19期

7 姚立严;;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数据对比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蓝瞻瞻;王立群;;建国以来我国林业法规演变过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徐影;;八桂无处不绿荫[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6期

10 龙李平;彭爽;;“林权”的法律界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忠魁;;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孙惠民;;加快森林资源资产化进程 促进林业快速发展[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宋焱;徐颂军;;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世进;黄知中;;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法律救济探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鄢斌;;森林资源环境产权补偿机制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6 叶克林;;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木材安全[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曹超学;;资源价值评估初探——以森林资源为例[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贝桂民;王洪帅;王兆品;;谈谈森林与水的关系[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9 康周妹;;依法治林是实施天保工程的重要保障[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10 张佰顺;许忠海;;天然北五味子林人工改培建园技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曹庆国 张文宝 牛晨耕;壶关为80万亩森林资源筑起防护墙[N];长治日报;2008年

2 记者 顾仲阳;我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国家[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欣刚;提升农民保护森林资源意识[N];延边日报;2009年

4 记者赵海鹰;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N];鸡西日报;2009年

5 张明纯;宜华木业抢滩俄罗斯森林资源[N];汕头日报;2009年

6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2008年杭州市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公告[N];杭州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曹志学;元阳有效保护森林资源[N];红河日报;2009年

8 蒋洪斌 记者 孙昊;我省银企携手做大境外森林资源开发[N];黑龙江日报;2009年

9 郝宝军;保护森林资源 惠及人民群众[N];本溪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翔;假借林木流转乱砍滥伐要重罚[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高洁;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袁畅彦;森林资源估价的理论误区及方法修正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罗仙仙;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继军;中国森林资源认证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李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7 李玉荣;森林资源型产业的政府规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国政;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郎璞玫;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10 刘鸣镝;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会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霞;长白山区森林资源的GAHP构建及对应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军;基于WEB和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张式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4 刘兴生;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5 于晓梅;老山实验站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GIS可视化分析技术[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6 宋连公;林场级资源调查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陈晨;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赵颖慧;基于GIS建立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9 杜丽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常新华;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97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797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e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