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性生育年龄差异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后果及影响
【学位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C924.712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in Chinese)
Acknowledgements(in English)
Abstract(in Chinese)
Abstract(in English)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Reasons for Delayed Childbearing and Early Childbearing
2.1 Delayed Childbearing
2.1.1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1.2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2.1.3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reer and Family
2.1.4 Influ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2.1.5 Financial Cost of Childbearing
2.1.6 Higher Standard of Selecting Spouse
Summary
2.2 Early Childbearing
2.2.1 Cohabitation
2.2.2 Influence of Sexual Revolution
2.2.3 Neglect of School Education
2.2.4 Social Assistance and Welfare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 Impact of Two Different Childbearing Ages on Americ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ildren's Growth
3.1 Early Childbearing
3.1.1 Poor Performance in School
3.1.2 Juvenile Delinquency
3.1.3 Female-headed Families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Poverty
Emotional Hu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
Possibilities of Repeating Teenage Pregnancy
Summary
3.2 Delayed Childbearing
3.2.1 Spoiling or Overindulgence
3.2.2 Generation Gap
3.2.3 A Heavy Burden for Children
3.2.4 Aging
Summary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Endnotes
Works Cite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J];人口学刊;2010年02期
2 栾涛;;《女勇士》作品的成功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杨晓燕;;从电影《漂亮女人》解读美国女性的“美国梦”[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高惠蓉;;略论二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02期
5 薛礼杨;温松锋;;探析本世纪初美国女性的政治角色日益突出的原因[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6 王丽丽;;成长中的“女儿国”——评王卓《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杨丽红;;简述1890~1920年美国职业女性[J];沧桑;2009年05期
8 宋丽;;“两极分化”的孕妇[J];世界博览;2009年24期
9 曹瑞涛;;“前多元时代”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进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张华;;论美国妇女选举权实现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岑玮;女性身份的嬗变:海尔曼和诺曼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陆秀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颗粒细胞AQP9、RESISTIN表达及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4 黄艳辉;莪棱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MMPs/TIMPs和VEGF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谯建;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7 牛战琴;阴道上皮细胞抗念珠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金力;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当前治疗与术后随诊模式的研究及P16~(INK4a)与HPVDNA杂交捕获II检测在该病诊断和随诊中的价值[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9 王丹波;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建立及生物学研究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10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爽;美国女性生育年龄差异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后果及影响[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9年
2 郭海英;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虞丽萍;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谢敏;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骨保护素(OPG)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李祖正;非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236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6 侯雪玲;美国女性与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钱学茜;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慧媛;美国女权主义研究:历史与现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飞;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与血清雌二醇、5-羟色胺、催乳激素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聂艳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钙离子测定的意义及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2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85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