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形势与贡献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4 12:39
   本文主要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形势和导致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对象、重点的流出和流入区域。结果显示:2001~2013年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9.43,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略高于全国出生性别比,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需要认真关注的对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的重点对象为第二孩的流动人口、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和跨省的流动人口,需重点关注由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为此,提出建立流动人口重点流出区与流入区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机制的建议,实现全局治理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
【文章目录】:
一、数据来源、处理和贡献率计算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二、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形势
三、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贡献
    (一)分孩次的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
    (二)分户口性质的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
    (三)分流动范围的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
    (四)分区域的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年06期

2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3 乔晓春;;关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推断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谦;赵华鑫;;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践的基本模式和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孙琼如;叶文振;;流动妇女婚姻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侯建明;;流动人口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段成荣;邹湘江;;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05期

5 罗恩立;;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07期

6 杜奉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钱正荣;;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及路径探析[J];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12期

8 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2年03期

9 周俊祥;;基于Excel的样本均值统计特征模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8期

10 徐刘芬;应瑞瑶;;“刘易斯转折点”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探讨——基于古典与新古典视角的比较分析[J];东岳论丛;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煜程;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边旭东;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苏晓馨;城市外来人口健康与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罗恩立;我国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杨小玲;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考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刚;北京市家庭户的变化及外来人口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段成荣;杨舸;;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伯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近期趋势──从医院记录获得的证据[J];人口研究;1994年04期

4 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兼论“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J];人口研究;2000年04期

5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年01期

6 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6期

7 周皓;梁在;;中国的返迁人口: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3期

8 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9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10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茁;姜全保;;“关爱女孩行动”可以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吗?[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03期

2 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J];人口研究;2007年04期

3 赵开斌;;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表征及控制[J];统计研究;2007年10期

4 西安市出生性别比调研课题组;刘军平;;西安市出生性别比调查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杨军昌;王希隆;;广西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与治理[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3期

6 周萍莉;张书;;伦理视阈下,我国当前的出生性别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吕红平;董项楠;何颖玉;;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经济学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08期

8 翟振武;杨凡;;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09年04期

9 王广州;;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04期

10 陈雅芬;于亮;眭茜;蔡静芬;;无锡市2003~2009年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垚;中国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茅倬彦;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禹华月;湖南省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于洪洋;中国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4 潘嘉;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社会政策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张苹;山东省出生性别比地区差异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6 王磊;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社会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上知;中国13个县(市)1993~2005年出生性别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8 陈岩;“两非”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9 郭娜娜;中西部县区级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社会政策比较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2年

10 周倩;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4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854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f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