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变化、深化与转化:失独父母依恋联结的变动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10:58
  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建立各种关系,其中不乏与重要他人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在于维持与依恋对象的依恋联结,以确保获得社会交往的安全感和情感所需。但是个体与依恋对象的依恋联结并非保持静态的持续关系,而是随着生者生命历程的发展,依恋对象的投入,依恋关系的重新建立,存在着联结变动的可能。失独父母在失去独生子女的瞬间,由于依恋对象的瞬间抽离,只能单向维持对孩子的依恋和留念,此时失独父母与已丧子女的情感联结由双向变为单向。随着失独时间的延长,由于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和独生子女死亡的偶然性,失独父母往往会因此出现从心理错乱、心理异化到心理封闭的心理创伤期。这一时间段,失独父母在丧子伤痛和消极的社会文化境遇中,会主动地不断深化与已丧子女的单向联结。等到失独父母内心平静后,一部分失独父母由于丧子创伤自身无法缓解,且周围缺乏可以替代的依恋对象,只能使失独父母与已丧子女的依恋联结持续深化,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另一部分失独父母,虽然失独创伤无法治愈,但是通过与配偶互相疗伤、与失独自组织群体成员交往或领养孩子,来不同程度地转化与已丧子女的单向依恋联结,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失独父母恢复正常生活。总而言之...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变化、深化与转化:失独父母依恋联结的变动路径研究


图2失独父母依恋联结的变动路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提升安全感:失独父母依恋关系的重建[J]. 徐晓军,张楠楠,师璐瑶.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6)
[2]持续性联结及其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J].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5)
[3]组织化与增能化:失独者的“自我抗争”——基于灵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思考[J]. 徐晓军,李大干.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及其应对[J]. 徐晓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社会排斥理论视域下我国失独老人的社会隔离研究[J]. 方曙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6]用依恋视角去“理解”——评《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J]. 章淼榕,何雪松.  社会工作. 2015(02)
[7]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杰灵,陈秋燕.  心理学报. 2015(04)
[8]失独家庭政策“去特殊化”探讨——基于媒介失独家庭社会形象建构的反思[J]. 慈勤英,周冬霞.  中国人口科学. 2015(02)
[9]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困境、内在逻辑及其破解之道——基于社会治理背景的思考[J]. 张必春,柳红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情感依附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 秦祥瑞.  法制与社会. 2014(24)

博士论文
[1]失独者悲伤调适及其本土化干预模式研究[D]. 李秀.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绝望、迷失、重塑:失独者生命意义的主体建构[D]. 徐琦.华东理工大学 2014
[2]情感联结的意义[D]. 张玉沛.南京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91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991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