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是当前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乡镇(街道)是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开发布的最小行政单元,乡镇级人口密度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能够更客观、精细地刻画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态势,为促进中国人口的合理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收集处理了2000年中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行政边界数据,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采用Lorenz曲线、空间分析及样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疏密结构、空间集聚性、纬向和经向规律。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省探究了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夜间灯光指数表征)等4个因素对于乡镇级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能够有效区分出县域内部的人口密度高低差异,整体不均衡性高于基于县级平均人口密度的研究结果;2乡镇(街道)人口分布总体规律是西北稀疏东南密集,同时,东南密中有疏,西北疏中有密;3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经纬向规律变异较大,既受中国三级阶梯地貌大势的影响,也受局部微地形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并和海岸线、交通枢纽及大江大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4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夜间灯光指数等显著相关,省级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28、0.61、0.69。5在乡镇尺度上,地形条件及区域发展水平对辽、吉、京、津、沪、冀、豫、陕、晋、鲁、皖、苏、湘、鄂、赣、浙、闽、粤、琼等省份的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决定作用。6对于藏、青、蒙、滇、黔等5省或自治区,需要引入更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来解释其人口分布的特殊规律。本研究扩充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尺度和维度,并引入了新的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所构建的覆盖中国25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人口分布科学数据集丰富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2000年本底数据资源。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乡镇尺度 格局特征 影响因素 中国
【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11FY110400,2013FY114600) 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项目(XXH12504-1-01)~~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某一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最主要的形式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1],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过程与气候、资源及环境等要素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2]。中国幅员辽阔,自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2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3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4 封志明;李鹏;;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5 王鹤饶;郑新奇;袁涛;;DMSP/OLS数据应用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6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史文中;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7 刘纪远,岳天祥,王英安,邱冬生,刘明亮,邓祥征,杨小唤,黄裕婕;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8 田永中,陈述彭,岳天祥,朱莉芬,王英安,范泽孟,马胜男;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9 卓莉,陈晋,史培军,辜智慧,范一大,一之p,俊明;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10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雅楠;仝纪龙;袁九毅;陈振华;;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的定量判别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2 徐军亮;章异平;;土地利用中尺度效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3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县域人口垂直分布与耕地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5 邓祥征;赵永宏;战金艳;林英志;;土地用途转换表征模型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6 汪煜;吴国平;何林艳;;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杨海;田永中;王冰;;基于RS和GIS的高分辨率白天城市人口分布模拟——以重庆市北碚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8 毕晓玲;李小娟;胡卓玮;王志恒;赖晗;;地形起伏度提取及其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石淑芹;陈佑启;李正国;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基于分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单产空间化模拟——以吉林省玉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0 孙玉莲;赵永涛;曹伟超;于慧;马月伟;;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治;徐新良;;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赵彬;;基于3S技术的坝上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顾永涛;李栋;魏天爵;魏艾林;;基于生态环境分析的西部城市人口与工业集聚模式研究——以乌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周娜;刘纪平;董春;;改进的AHP及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分析中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许峰;郭索彦;蔡建勤;;水土保持监测历程、研究进展与前景[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马佳;韩桐魁;;行政村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调查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红辉;江东;杨小唤;罗春;;遥感支持下的全国1KM格网GDP的空间化表达[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曾祥坤;;基于景观功能网络的市域城市水土流失评价[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雪娜;刘凯;黄光庆;;基于ASTER-GDEM的河源市滑坡崩塌灾害地形特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春雷;多尺度林业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孙卫明;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Fourier级数多尺度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蒋志杰;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的交互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飞;乡镇尺度钉螺分布的高风险区域分析与Bayesian时空建模[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丽;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荣华;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敏感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范渭亮;毛竹林参数遥感定量反演与软件实现[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饶e,
本文编号:299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9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