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文献与政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2-19 05:48
本文回顾新中国70年以来人口的变迁历程,详细梳理相关的理论以及政策研究文献,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人口增长率变化的原因,总结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老龄化挑战,以期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应对方案。文献分析表明: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由于生育率过低导致,而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一胎化政策,不能够完全解释6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养子成本的迅速上升,都是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主要结论是:在"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低生育率的形势往往难以逆转,通过放开生育限制或财政补贴鼓励生育来提高生育率的作用会相当有限,大批量放开移民的政策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
【文章来源】:宏观质量研究. 2019,7(02)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图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一部分为文章结论。一、新中国70年的人口变迁与计划生育政策从图1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的基本上是呈线性增长:前三十年间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长至1978年的9.6亿,增长了0.8倍;之后四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至2018年的14亿,为1978年的1.5倍。但这种线性的增长趋势,容易使人忽略一个背后的事实,即以复利率(compoundrate)计算的年均人口增长率实际上在不断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①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图2反映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死亡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BanisterandHill,2004),因此,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是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2中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3中国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度量一国人口生育率的一个直观且常用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简称TFR),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量,反映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倾向。图3展示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总和生育率在建国早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历史顶峰(接近8),然后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后持
的。图2反映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死亡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BanisterandHill,2004),因此,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是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2中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3中国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度量一国人口生育率的一个直观且常用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简称TFR),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量,反映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倾向。图3展示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总和生育率在建国早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历史顶峰(接近8),然后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后持续走低。建国以来有哪些重要的政策或事件影响了这一重要指标的跨时变化,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内容。·13·宏观质量研究2019年第2期①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农业人口流动的实证研究[J]. 于静静,王英杰.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7(03)
[2]土地财政、住房价格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李勇刚,周经.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8)
[3]中国最优与最大城市规模探讨——基于264个城市的规模成本-收益法分析[J]. 张自然. 金融评论. 2015(05)
[4]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研究[J]. 贾男,马俊龙. 管理世界. 2015(09)
[5]社保统筹层次过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扩展的托达罗模型的解释[J]. 段亚伟. 财贸研究. 2015(03)
[6]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白重恩,张琼. 世界经济. 2014(10)
[7]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J]. 於嘉,谢宇. 人口研究. 2014(01)
[8]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影响分析——基于改进的托达罗模型[J]. 李富有,郭小叶,王博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9]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 王小鲁. 经济研究. 2010(10)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0690
【文章来源】:宏观质量研究. 2019,7(02)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图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一部分为文章结论。一、新中国70年的人口变迁与计划生育政策从图1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的基本上是呈线性增长:前三十年间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长至1978年的9.6亿,增长了0.8倍;之后四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至2018年的14亿,为1978年的1.5倍。但这种线性的增长趋势,容易使人忽略一个背后的事实,即以复利率(compoundrate)计算的年均人口增长率实际上在不断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①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图2反映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死亡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BanisterandHill,2004),因此,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是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2中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3中国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度量一国人口生育率的一个直观且常用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简称TFR),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量,反映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倾向。图3展示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总和生育率在建国早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历史顶峰(接近8),然后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后持
的。图2反映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死亡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BanisterandHill,2004),因此,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是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2中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纵向虚线表示1978年。图3中国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资料来源: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度量一国人口生育率的一个直观且常用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简称TFR),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量,反映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倾向。图3展示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总和生育率在建国早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历史顶峰(接近8),然后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后持续走低。建国以来有哪些重要的政策或事件影响了这一重要指标的跨时变化,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内容。·13·宏观质量研究2019年第2期①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农业人口流动的实证研究[J]. 于静静,王英杰.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7(03)
[2]土地财政、住房价格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李勇刚,周经.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8)
[3]中国最优与最大城市规模探讨——基于264个城市的规模成本-收益法分析[J]. 张自然. 金融评论. 2015(05)
[4]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研究[J]. 贾男,马俊龙. 管理世界. 2015(09)
[5]社保统筹层次过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扩展的托达罗模型的解释[J]. 段亚伟. 财贸研究. 2015(03)
[6]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白重恩,张琼. 世界经济. 2014(10)
[7]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J]. 於嘉,谢宇. 人口研究. 2014(01)
[8]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影响分析——基于改进的托达罗模型[J]. 李富有,郭小叶,王博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9]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 王小鲁. 经济研究. 2010(10)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0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040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