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的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21-02-25 07:40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形式也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前,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主要力量是行政力量;改革开放后,市场力量逐渐成为驱动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力量,流动人口总量也大幅增加。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形势出现了新的转变:第一,"内陆沿海"地区的流动格局在逐渐松动,人口出现了向内陆地区"回流"现象;第二,青壮年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并倾向于长距离、跨省流动;第三,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动因是工作和就业,属于发展型流动;第四,流动人口越来越倾向于常住某个地区,"流而不动"成为新的特点,且存在个体流动向家庭流动转变。此外,改善流动农民工的权益,消除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隔,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等,也成为我国当前人口流动形势下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在政策制定和经济规划方面统筹协调,关注重点人群,更好地服务流动人口各项工作。
【文章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2019,2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一)1949—1957年:人口迁移相对自由时期
(二)1958—1965年:严格控制人口迁移时期
(三)1966—1976年:行政力量支配下人口流动
(四)知青“上山下乡”与回城(3)
1. 知青“上山下乡”
2. 知青回城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
(一)限制流动期(1979—1983年)
(二)放宽限制期(1984—1988年)
(三)控制人口盲目流动阶段(1989—1991年)
(四)由限制到规范流动时期(1992—1999年)
(五)公平对待阶段(2000—2011年)
(六)加速融合期(2012年至今)
三、新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现状、趋势和演变
(一)2010—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从沿海到内陆回流
(二)青壮年为流动人口的主力
(三)年轻人向外省流动,年长者向省内流动
(四)工作就业是最主要的流动原因,属于发展型流动模式
(五)流动人口流而不动
(六)由个体流动向家庭流动转变:家庭规模促进流动决策
四、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
(一)民生问题: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仍然有待加强
(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隔与社会融合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五、展望
(一)新时代我国流动人口新的特征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流动人口工作进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人口(再)市民化:理论、现实与反思[J]. 杨菊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2)
[2]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 谭建光.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3)
[3]改革开放40年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发展与研究回顾[J]. 于凌云,史青灵. 社会保障研究. 2019(01)
[4]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人口流动及部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应对之策[J].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改革开放四十年化解社会矛盾经验研究"课题组.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9(01)
[5]乡村学校重塑力:从哪里再出发?[J]. 刘磊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8(24)
[6]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发展规律 努力做好新时代流动人口服务工作[J]. 肖子华.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8(12)
[7]山丹县农村“陪读家长”生活状况调查[J]. 郑晶辉,张文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1)
[8]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回顾(下)[J]. 刘玉太. 党史文汇. 2018(11)
[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回顾(上)[J]. 刘玉太. 党史文汇. 2018(10)
[10]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J]. 胡恒钊.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博士论文
[1]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内部公平研究[D]. 童星.华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50661
【文章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2019,2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一)1949—1957年:人口迁移相对自由时期
(二)1958—1965年:严格控制人口迁移时期
(三)1966—1976年:行政力量支配下人口流动
(四)知青“上山下乡”与回城(3)
1. 知青“上山下乡”
2. 知青回城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
(一)限制流动期(1979—1983年)
(二)放宽限制期(1984—1988年)
(三)控制人口盲目流动阶段(1989—1991年)
(四)由限制到规范流动时期(1992—1999年)
(五)公平对待阶段(2000—2011年)
(六)加速融合期(2012年至今)
三、新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现状、趋势和演变
(一)2010—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从沿海到内陆回流
(二)青壮年为流动人口的主力
(三)年轻人向外省流动,年长者向省内流动
(四)工作就业是最主要的流动原因,属于发展型流动模式
(五)流动人口流而不动
(六)由个体流动向家庭流动转变:家庭规模促进流动决策
四、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
(一)民生问题: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仍然有待加强
(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隔与社会融合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五、展望
(一)新时代我国流动人口新的特征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流动人口工作进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人口(再)市民化:理论、现实与反思[J]. 杨菊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2)
[2]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 谭建光.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3)
[3]改革开放40年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发展与研究回顾[J]. 于凌云,史青灵. 社会保障研究. 2019(01)
[4]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人口流动及部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应对之策[J].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改革开放四十年化解社会矛盾经验研究"课题组.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9(01)
[5]乡村学校重塑力:从哪里再出发?[J]. 刘磊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8(24)
[6]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发展规律 努力做好新时代流动人口服务工作[J]. 肖子华.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8(12)
[7]山丹县农村“陪读家长”生活状况调查[J]. 郑晶辉,张文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1)
[8]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回顾(下)[J]. 刘玉太. 党史文汇. 2018(11)
[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回顾(上)[J]. 刘玉太. 党史文汇. 2018(10)
[10]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J]. 胡恒钊.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博士论文
[1]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内部公平研究[D]. 童星.华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50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05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