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人口转型与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
发布时间:2021-03-20 16:25
人口转型带来的老龄化和人力资本提升在全球都呈现出不平衡发展态势,由此引发的劳动力数量结构与质量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生态。从国际分工体系演变的进程来看,比较优势与国与国之间技术的差异仍然是改变价值链分工方式和贸易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口转型带来的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的变化势必将通过影响一国的要素禀赋优势,进而影响生产、贸易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作为不可扭转的趋势,人口转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明晰人口转型影响国际分工的具体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因势利导,在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中重塑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老年抚养比情况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推动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其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制造业中心地位。19世纪下半叶,英国利用法国、德国、北美等国家的资源、人口红利等优势,开始向这些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美国成为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成为第二个世界制造业中心并且主导了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其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低端产业如纺织、钢铁等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兴通讯、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国家主要是日本、德国,它们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由美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也顺势成为了继英国与美国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工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接了美国产业转移的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很快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加上石油、铁矿等资源价格飞涨,在前两次产业转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日本、德国先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西班牙等,专注于电子集成电路、汽车等能源消耗小、附加值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有着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契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带来重创,促进国际产业形成两个层面的转移。第一个层面是美日欧积极发展低耗能及高附加值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化工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家电等转向亚洲新兴国家;第二个层面是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抓住了发展重化工业与汽车、家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并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市场逐渐开放的中国和东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信息技术设备生产环节转移至“亚洲四小龙”和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中国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中心。图2 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老年抚养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结构转型能否重塑攀升价值链新动力?[J]. 占丽. 世界经济研究. 2019(02)
[2]人口年龄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基于三期迭代模型的理论分析及经验证据[J]. 冯正强,刘婷. 西部论坛. 2019(01)
[3]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J]. 黄永明,潘安琪.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4)
[4]人口老龄化倒逼了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吗[J]. 蔡兴. 当代经济研究. 2016(08)
[5]人口结构与国际贸易[J]. 田巍,姚洋,余淼杰,周羿. 经济研究. 2013 (11)
[6]亚洲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挑战以及应对策略[J]. 范硕,李俊江. 人口学刊. 2013(04)
本文编号:3091300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老年抚养比情况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推动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其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制造业中心地位。19世纪下半叶,英国利用法国、德国、北美等国家的资源、人口红利等优势,开始向这些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美国成为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成为第二个世界制造业中心并且主导了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其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低端产业如纺织、钢铁等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兴通讯、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国家主要是日本、德国,它们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由美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也顺势成为了继英国与美国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工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接了美国产业转移的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很快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加上石油、铁矿等资源价格飞涨,在前两次产业转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日本、德国先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西班牙等,专注于电子集成电路、汽车等能源消耗小、附加值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有着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契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带来重创,促进国际产业形成两个层面的转移。第一个层面是美日欧积极发展低耗能及高附加值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化工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家电等转向亚洲新兴国家;第二个层面是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抓住了发展重化工业与汽车、家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并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市场逐渐开放的中国和东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信息技术设备生产环节转移至“亚洲四小龙”和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中国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中心。图2 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老年抚养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结构转型能否重塑攀升价值链新动力?[J]. 占丽. 世界经济研究. 2019(02)
[2]人口年龄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基于三期迭代模型的理论分析及经验证据[J]. 冯正强,刘婷. 西部论坛. 2019(01)
[3]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J]. 黄永明,潘安琪.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4)
[4]人口老龄化倒逼了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吗[J]. 蔡兴. 当代经济研究. 2016(08)
[5]人口结构与国际贸易[J]. 田巍,姚洋,余淼杰,周羿. 经济研究. 2013 (11)
[6]亚洲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挑战以及应对策略[J]. 范硕,李俊江. 人口学刊. 2013(04)
本文编号:3091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09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