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分析中的两类偏差:基础数据与分析视角
发布时间:2021-03-30 16:39
流动人口分析因为基础数据和分析视角的偏差,已导致在实际决策中出现诸多乱象。在基础数据获取上,从传统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对比分析中可发现,两者虽在总体方向上基本一致,但在个体和细节上存在较大偏离。而基于推拉模型,并从原住地、目的地、流动人口自身三个视角对代表文献涉及的流动人口核心利益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结论和对策普遍存在系统冲突。只有结合新技术获得精准的基础数据和基于整体优化的视角才能把握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特征和趋势,才能提出不误判形势、不阻碍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百度大数据下的春运迁徙图与人口吸引力指数
不同的分析视角,尤其是“利为谁谋”决定了对策建议的立场。在推拉理论中至少涉及原住地、目的地、流动人口三方利益,如图2所示。首先,对于原住地,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会产生诸多不利,如人口负担增加、婚姻家庭不稳定、高端人才流失、产业难以培育、财税收入下滑、教育投资的财政外溢、没有足够的财力改善民生、发展缺乏后劲等。当然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性,如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流动人口家庭收入、增加对外交流联系、提高家庭保障等。如果回流,还会有人力资本的积累,甚至回乡带动投资创业。一般而言,持续人口流出对原住地存在较大伤害。基于原住地考虑的核心利益为稳住本地人口,若流动,则希望成功后回流返乡或在本地区流动。其次,对于目的地,大量人口的流入,弥补了人才及劳动力短缺,改善营商环境,形成优势产业,增加社会投资和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民生和福利,提升城市和都市圈影响力,等等。潜在的不利面主要是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及大城市病以及部分本地人的抱怨等。显然,人口流入的有利面是主要的,但是要实现长期留居尤其是户籍转换,是存在许多中间障碍因素的,特别是一、二线大城市。一个核心的掣肘因素是以教育、医疗和养老为主的社会公共福利的短缺。基于目的地考虑的核心利益为鼓励人口流动,一般劳动力长期居住不必转换户籍和融合,而要尽可能去吸引优秀人才融入本地。再次,对于流动人员自身及家庭,迁移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好的就业收入、提升个人人力资本、过上舒适方便的生活、提高家庭及子女教育的保障等。而忍受的痛苦主要有家庭的暂时分离、社会融合的困难。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流动人口对于融入本地、实现二次迁移,尤其是户籍转换的能力和意愿都是严重不足的。基于流动人口考虑的核心利益为鼓励人口流动,长期居住;基于个体差异和家庭理性选择可摆动流动,回乡创业,也可选择迁徙融入。(二)分析视角所带来的对策偏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地缘效应与驱动机制:男女有别吗?[J]. 曾永明. 人口研究. 2017(05)
[2]人口外流背景下县域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评价研究[J]. 陈涛,陈池波. 农业经济问题. 2017(04)
[3]流动人口与城市相对贫困:现状、风险与政策[J]. 杨舸.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01)
[4]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分层与人力资本回报[J]. 谭江蓉. 农业经济问题. 2016(02)
[5]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的解释——人力资本差异视角[J]. 王秀芝,孙妍. 人口与经济. 2015(03)
[6]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J]. 魏后凯,苏红键.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05)
[7]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J]. 陈沁,宋铮. 金融研究. 2013(06)
[8]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 陈丙欣,叶裕民. 城市问题. 2013(03)
[9]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研究[J]. 王智勇.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
[10]社会排斥与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三重弱势[J]. 杨菊华. 人口研究. 2012(05)
本文编号:3109807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百度大数据下的春运迁徙图与人口吸引力指数
不同的分析视角,尤其是“利为谁谋”决定了对策建议的立场。在推拉理论中至少涉及原住地、目的地、流动人口三方利益,如图2所示。首先,对于原住地,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会产生诸多不利,如人口负担增加、婚姻家庭不稳定、高端人才流失、产业难以培育、财税收入下滑、教育投资的财政外溢、没有足够的财力改善民生、发展缺乏后劲等。当然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性,如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流动人口家庭收入、增加对外交流联系、提高家庭保障等。如果回流,还会有人力资本的积累,甚至回乡带动投资创业。一般而言,持续人口流出对原住地存在较大伤害。基于原住地考虑的核心利益为稳住本地人口,若流动,则希望成功后回流返乡或在本地区流动。其次,对于目的地,大量人口的流入,弥补了人才及劳动力短缺,改善营商环境,形成优势产业,增加社会投资和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民生和福利,提升城市和都市圈影响力,等等。潜在的不利面主要是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及大城市病以及部分本地人的抱怨等。显然,人口流入的有利面是主要的,但是要实现长期留居尤其是户籍转换,是存在许多中间障碍因素的,特别是一、二线大城市。一个核心的掣肘因素是以教育、医疗和养老为主的社会公共福利的短缺。基于目的地考虑的核心利益为鼓励人口流动,一般劳动力长期居住不必转换户籍和融合,而要尽可能去吸引优秀人才融入本地。再次,对于流动人员自身及家庭,迁移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好的就业收入、提升个人人力资本、过上舒适方便的生活、提高家庭及子女教育的保障等。而忍受的痛苦主要有家庭的暂时分离、社会融合的困难。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流动人口对于融入本地、实现二次迁移,尤其是户籍转换的能力和意愿都是严重不足的。基于流动人口考虑的核心利益为鼓励人口流动,长期居住;基于个体差异和家庭理性选择可摆动流动,回乡创业,也可选择迁徙融入。(二)分析视角所带来的对策偏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地缘效应与驱动机制:男女有别吗?[J]. 曾永明. 人口研究. 2017(05)
[2]人口外流背景下县域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评价研究[J]. 陈涛,陈池波. 农业经济问题. 2017(04)
[3]流动人口与城市相对贫困:现状、风险与政策[J]. 杨舸.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01)
[4]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分层与人力资本回报[J]. 谭江蓉. 农业经济问题. 2016(02)
[5]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的解释——人力资本差异视角[J]. 王秀芝,孙妍. 人口与经济. 2015(03)
[6]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J]. 魏后凯,苏红键.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05)
[7]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J]. 陈沁,宋铮. 金融研究. 2013(06)
[8]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 陈丙欣,叶裕民. 城市问题. 2013(03)
[9]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研究[J]. 王智勇.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
[10]社会排斥与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三重弱势[J]. 杨菊华. 人口研究. 2012(05)
本文编号:3109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0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