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4-10 04:47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县域人口收缩现象,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皖南地区3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2010—2017年两阶段内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并存且在空间上存在分异,根据两阶段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县域类型划分为持续增长、显著增长、持续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此外,定量分析了皖南地区2000—2010年、2010—2017年这两阶段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的影响因素。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图
皖南地区与安徽省人口指标与经济指标变化对比
式中:Pr(x)、Pr(y)表示不同时期的常住人口,Ph(x)、Ph(y)表示不同时期的户籍人口。当n=1时, C r (1)=( Ρr2010 Ρr2000 -1)×100% 、 C h (1)=( Ρh2010 Ρh2000 -1)×100% ,Cr(1)表示2000-2010年间第一阶段常住人口指标、Ch(1)表示为2000—2010年间第一阶段户籍人口指标;当n=2, C r (2)=( Ρr2017 Ρr2010 -1)×100% 、 C h (2)=( Ρh2017 Ρh2010 -1)×100% ,Cr(2)表示2010—2017年第二阶段常住人口指标、Ch(2)表示为2010—2017年间第二阶段户籍人口指标。当Cr(n)<0时,判定为县域常住人口收缩,当Cr(n)>0时,判定为县域常住人口增长;当Ch(n)<0时,判定为县域户籍人口收缩,Ch(n)>0时,判定为县域户籍人口增长。Crh表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Crh<1判定为收缩,Crh>1判定为增长。1.4.2 城市收缩与增长类型界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发展指数指引下的我国收缩区域初步评判[J]. 杨振山,杨定. 人文地理. 2019(04)
[2]2000年以来广东省城市人口收缩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J]. 杜志威,张虹鸥,叶玉瑶,金利霞,王长建. 热带地理. 2019(01)
[3]城市收缩多维度、多尺度量化识别及成因研究——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为例[J]. 刘风豹,朱喜钢,陈蛟,孙洁,林晓群.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7)
[4]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东莞莞城为例[J]. 符家铭,刘毅华. 热带地理. 2018(04)
[5]吉林省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J]. 杨琳,何邕健.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03)
[6]农村人居空间的“收缩”和“精明收缩”之道——实证分析、理论解释与价值选择[J]. 游猎. 城市规划. 2018(02)
[7]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J]. 杜志威,李郇. 地理学报. 2017(10)
[8]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收缩地图”[J]. 周恺,钱芳芳,严妍. 地理研究. 2017(02)
[9]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J]. 林雄斌,杨家文,张衔春,晁恒. 人文地理. 2017(01)
[10]武汉城市圈城市收缩现象研究[J]. 刘玉博,张学良. 规划师. 2017(01)
本文编号:3128990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图
皖南地区与安徽省人口指标与经济指标变化对比
式中:Pr(x)、Pr(y)表示不同时期的常住人口,Ph(x)、Ph(y)表示不同时期的户籍人口。当n=1时, C r (1)=( Ρr2010 Ρr2000 -1)×100% 、 C h (1)=( Ρh2010 Ρh2000 -1)×100% ,Cr(1)表示2000-2010年间第一阶段常住人口指标、Ch(1)表示为2000—2010年间第一阶段户籍人口指标;当n=2, C r (2)=( Ρr2017 Ρr2010 -1)×100% 、 C h (2)=( Ρh2017 Ρh2010 -1)×100% ,Cr(2)表示2010—2017年第二阶段常住人口指标、Ch(2)表示为2010—2017年间第二阶段户籍人口指标。当Cr(n)<0时,判定为县域常住人口收缩,当Cr(n)>0时,判定为县域常住人口增长;当Ch(n)<0时,判定为县域户籍人口收缩,Ch(n)>0时,判定为县域户籍人口增长。Crh表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Crh<1判定为收缩,Crh>1判定为增长。1.4.2 城市收缩与增长类型界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发展指数指引下的我国收缩区域初步评判[J]. 杨振山,杨定. 人文地理. 2019(04)
[2]2000年以来广东省城市人口收缩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J]. 杜志威,张虹鸥,叶玉瑶,金利霞,王长建. 热带地理. 2019(01)
[3]城市收缩多维度、多尺度量化识别及成因研究——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为例[J]. 刘风豹,朱喜钢,陈蛟,孙洁,林晓群.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7)
[4]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东莞莞城为例[J]. 符家铭,刘毅华. 热带地理. 2018(04)
[5]吉林省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J]. 杨琳,何邕健.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03)
[6]农村人居空间的“收缩”和“精明收缩”之道——实证分析、理论解释与价值选择[J]. 游猎. 城市规划. 2018(02)
[7]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J]. 杜志威,李郇. 地理学报. 2017(10)
[8]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收缩地图”[J]. 周恺,钱芳芳,严妍. 地理研究. 2017(02)
[9]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J]. 林雄斌,杨家文,张衔春,晁恒. 人文地理. 2017(01)
[10]武汉城市圈城市收缩现象研究[J]. 刘玉博,张学良. 规划师. 2017(01)
本文编号:3128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289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