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的空间降尺度分析与模拟——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
本文关键词:人口密度的空间降尺度分析与模拟——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口调查统计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数据精度不能满足较高分辨率的空间结构分析,也难以在地理综合研究中与自然地理要素数据相匹配。因此,人口密度空间化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基于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乡镇人口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人口密度与空间因子的关系;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人口密度数据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人口密度的降尺度空间化模拟。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577,且模拟结果与实际人口数据比较线性拟合斜率接近1,效果比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的主导空间因子为建设用地指数、耕地指数与到道路的平均距离。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地科学中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人口密度 空间降尺度分析 空间模拟 猫跳河流域 贵州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47)
【分类号】:C92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是表现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影响并决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由于不同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合不同,造成了人口密度分布的显著差异[2]。因此,研究人口密度与自然、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把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2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3 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4 路云阁,许月卿,蔡运龙;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5 万军;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6 江东,杨小唤,王乃斌,刘红辉;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7 刘纪远,岳天祥,王英安,邱冬生,刘明亮,邓祥征,杨小唤,黄裕婕;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8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定量研究[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明;梁彦庆;黄志英;葛京凤;;基于GIS的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石家庄西部山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韩锦涛;李素清;;娄烦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和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3 钟凯文;黎景良;张晓东;;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GDP数据空间化方法的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年03期
4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5 赵翠薇;濮励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6 莫世江;张鹏飞;丁卫红;薛晓辉;;贵州喀斯特峰丛区石漠化土地调查与评价——以毕节老街村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7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8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9 钟水映,胡晓峰;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论的质疑[J];城市问题;2003年01期
10 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红辉;江东;杨小唤;罗春;;遥感支持下的全国1KM格网GDP的空间化表达[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勤科;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阳兵;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生态退化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6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一梅;基于现代技术的河道浅滩演变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9 邹亚荣;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10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祖琦;陕西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吴静;浙江省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粮食与水环境[D];浙江大学;2002年
3 杨华珂;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侯建筠;重庆市典型岩溶区的土壤肥力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刘京;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罗光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江安县为例[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屈双荣;基于GIS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沈翠新;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信息系统的研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9 王英安;中国人口密度模拟、误差分析及其软件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君;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人口因素的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阳;苏维词;丁坚平;;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2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3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4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5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6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7 陈佑启,PeterH.Verburg;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8 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9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10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健;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诒红;;城市化水平100%的国家[J];地理教育;2010年03期
2 林毅夫;王孔文;;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J];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10年03期
3 ;中国为何一直人口众多[J];地理教育;2010年Z1期
4 毛夏;徐蓉蓉;李新硕;王煜;李程;曾波;何宇华;刘锦泉;;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5 Albert F.Appleton;;中国环境与规划(四)[J];国际人才交流;2010年06期
6 孙德福;李明玉;李[?;;基于ESDA-GIS的延吉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0年02期
7 林毅夫;;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J];北方人(悦读);2010年07期
8 任伯平;;试论两千年来黄河中游人口的发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张剑光;;唐代越州城市商品经济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王平;王志伟;张学通;李春娥;王迅;冯琦胜;陈全功;;西汉时期我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西北人口;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征;张剑;;南昌市中老年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东湖区为例[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祖木;马洪波;蔡圆圆;魏晶娇;陈晟;;温州市2006-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3 Jessica C.Jones-Smith;Barry M.Popkin;;社区环境与健康:建立城市环境评估指标体系[A];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分会第十次会议公共营养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段峗;开金龙;夏小军;李雪松;姚金华;;庆阳市中医院10年276例白血病发病情况分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蹇华胜;马剑飞;;地震伤亡时间曲线在医疗救援中的意义[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德辉;匡耀求;黄宁生;李超;邹毅;许连忠;周慧杰;;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广州市人口承载力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7 刘阳生;;纽约、东京、伦敦文化软实力发展比较研究[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8 何萍;范雅;席武俊;;玉溪市城市热岛效应评价及分析[A];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Volume 9)[C];2010年
9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俞悟周;毛东兴;;小城镇声环境规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铭生;我们申请“公屋”多久才能“上楼”[N];济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 陈键兴;台出生人口创新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惠铭生;我们申请“公屋”多久才能“上楼”[N];济南日报;2011年
4 记者 李犁 通讯员 杨有忠 王敏;昆明至楚雄城际列车首发[N];云南日报;2011年
5 唐宁翔;人口普查工作并没有“结束”[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记者 李学平;宁夏建制村公路 按需设置错车道[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董少东;“业城均衡”疏解“大城之痛”[N];北京日报;2011年
8 ;32镇街要设独立防保所[N];东莞日报;2011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于颖;脑容量缩小,人类变笨了?[N];文汇报;2011年
10 任民;恶劣气候变化将加速气候移民过程[N];中国气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岳超俊;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健;火灾系统时空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阿力木江;新疆沙质荒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模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7 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韩贵锋;中国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尧亮;城市蔓延的定量测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志伟;浙江省县域加拿大一枝黄花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罗税;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典型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贵州大学;2010年
4 尹晓科;基于GIS的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丽辉;湖南人口发展与社会变迁(1950-2007)[D];中南大学;2010年
6 孙文华;城市人口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嘉;长春市犯罪空间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丽珍;中国潮汕地区青少年近视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9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艳艳;建国以来山西省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人口密度的空间降尺度分析与模拟——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