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7 20:33
在人口收缩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采用总人口和劳动力等直接指标结合出生率、老龄化率等间接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在地级尺度和县市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的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由于获取限制,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并对比了不同测度指标和方法之间的差异。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1人口收缩区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收缩程度呈现出明显加剧趋势;2人口收缩区在中部和西部偏东地区快速扩张,川黔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最为严重;3单一指标在识别人口绝对收缩方面效果较好,而且总人口指标往往比劳动力指标更早的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口状况;4综合指标测度的方法能够更加全面的判断一个区域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而识别出人口处于相对收缩状态的区域;5人口收缩在县市尺度上比在地级尺度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两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建议政府更加重视区域人口收缩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19,39(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10年地级及县市尺度总人口收缩分布
有表3基于劳动力指标的人口收缩区数量特征Table3Thequantitativecharacteristicsoflaborshrinkingareas人口减少率(%)-5~0-10~-5<-10小计1990~2000年地级尺度16(4.7%)10(2.9%)2(0.6%)28(8.2%)县市尺度170(7.5%)96(4.3%)78(3.5%)344(15.3%)2000~2010年地级尺度33(9.7%)10(2.9%)8(2.4%)51(15.0%)县市尺度204(9.1%)152(6.8%)210(9.3%)566(25.2%)注:括号外数据为人口收缩区数量,括号内数据为数量占比。图21990~2010年劳动力人口收缩分布Fig.2Thedistributionoflaborshrinkingareasin1990-20101529
秃螅??可能是导致总人口减少但劳动力人口增加区域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中国出生率水平的逐步稳定,未来总人口变化和劳动力变化将会趋于一致①。3基于综合指标测度的人口收缩区空间特征及演变33.1基于综合指标的测度结果分析1)相对收缩型占有较高比重,而重度收缩型增速最快。在地级尺度和县市尺度上,相对收缩型在2个时期均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其在地级尺度上增长明显,但在县市尺度上比重略有下降(表5);轻度收缩型和重度收缩型比重增长均较为明显,尤其是重度收缩型,在地级尺度增长了超过1.8图31990~2010年地级及县市尺度总人口与劳动力空间叠加分析Fig.3Spatialoverlapanalysisofpopulationandlaborin1990-2010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0~201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一直在12‰左右波动。15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J]. 颜惠琴,牛万红,韩惠丽.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2]“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英文)[J].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刘振.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11)
[3]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J]. 李郇,杜志威,李先锋.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9)
[4]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 龙瀛,吴康,王江浩.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9)
[5]收缩城市研究综述[J]. 高舒琦.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3)
[6]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 龚胜生,陈丹阳,张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5)
[7]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 王露,封志明,杨艳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4)
[8]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J]. 杨艳昭,赵延德,封志明,游珍. 西北人口. 2013(06)
[9]1990-2010年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与空间集疏变化时空分析[J]. 张慧.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7)
[10]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J]. 游珍,王露,封志明,杨艳昭. 热带地理. 2013(02)
本文编号:3144097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19,39(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10年地级及县市尺度总人口收缩分布
有表3基于劳动力指标的人口收缩区数量特征Table3Thequantitativecharacteristicsoflaborshrinkingareas人口减少率(%)-5~0-10~-5<-10小计1990~2000年地级尺度16(4.7%)10(2.9%)2(0.6%)28(8.2%)县市尺度170(7.5%)96(4.3%)78(3.5%)344(15.3%)2000~2010年地级尺度33(9.7%)10(2.9%)8(2.4%)51(15.0%)县市尺度204(9.1%)152(6.8%)210(9.3%)566(25.2%)注:括号外数据为人口收缩区数量,括号内数据为数量占比。图21990~2010年劳动力人口收缩分布Fig.2Thedistributionoflaborshrinkingareasin1990-20101529
秃螅??可能是导致总人口减少但劳动力人口增加区域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中国出生率水平的逐步稳定,未来总人口变化和劳动力变化将会趋于一致①。3基于综合指标测度的人口收缩区空间特征及演变33.1基于综合指标的测度结果分析1)相对收缩型占有较高比重,而重度收缩型增速最快。在地级尺度和县市尺度上,相对收缩型在2个时期均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其在地级尺度上增长明显,但在县市尺度上比重略有下降(表5);轻度收缩型和重度收缩型比重增长均较为明显,尤其是重度收缩型,在地级尺度增长了超过1.8图31990~2010年地级及县市尺度总人口与劳动力空间叠加分析Fig.3Spatialoverlapanalysisofpopulationandlaborin1990-2010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0~201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一直在12‰左右波动。15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J]. 颜惠琴,牛万红,韩惠丽.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2]“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英文)[J].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刘振.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11)
[3]珠江三角洲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与机制[J]. 李郇,杜志威,李先锋.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9)
[4]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 龙瀛,吴康,王江浩. 现代城市研究. 2015(09)
[5]收缩城市研究综述[J]. 高舒琦.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3)
[6]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 龚胜生,陈丹阳,张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5)
[7]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 王露,封志明,杨艳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4)
[8]长三角都市区人口集疏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变化[J]. 杨艳昭,赵延德,封志明,游珍. 西北人口. 2013(06)
[9]1990-2010年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与空间集疏变化时空分析[J]. 张慧.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7)
[10]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J]. 游珍,王露,封志明,杨艳昭. 热带地理. 2013(02)
本文编号:3144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440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