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流动的长三角区域空间演化特征及态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02:13
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区域空间格局研判成为区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对于企业关联网络研究多、对于人口流动研究较少,而人口流动本身是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表征。因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开展研究,构建三个时期、三个层次、四类人群的研究框架。研究表明,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是我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地区,人口比重趋于稳定,近域流动为主的区域化特征日趋明显;②分省而言,长三角三省一市流动气质多元,上海与浙江以面向全国为主,江苏以长三角为主,安徽以面向本省为主,同时,三省一市也呈现出对全国吸引力不断增强、内部跨省流动不断增强的态势;③地市层面,地市之间流动更加频繁,流动网络从单点辐射走向网络联动,流动分布从点式走向廊道化集聚,空间格局呈现都市圈板块化集聚的态势。由此可见,人口流动趋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愈加明显,未来长三角区域内、城乡间流动将会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内部都市圈、都市区等亚结构空间也将进一步明显。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2020,(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既有研究梳理
1.1 人口流动是学术界长期研讨的热门话题
1.2 对于人口流动的区域空间格局研究较少,缺少多层次综合分析
1.3 针对长三角地区开展多层次人口流动分析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2 研究设计与数据
2.1 研究范围界定:三省一市
2.2 研究框架设计:三个时期、三个层次
2.3 研究数据细分:四类人群
3 长三角整体层面人口流动特征与态势
3.1 总量及占比:长三角是我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地区,流动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且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
3.2 结构及演变:从“远走他乡”到“近域流动”变化
3.3 腹地及变化:跨区域人口流动呈现近域化、邻域化特征
4 长三角省域层面人口流动特征与态势
4.1 总量及演变:三省一市流动人口经历快速增长后出现分异
4.2 结构及演变:三省一市表现出差异化的流动气质
5 长三角地市层面人口流动的特征与态势
5.1 数据测算及解释
5.2 流动网络态势:地市关联网络从单点辐射走向网络化
5.3 流动分布态势:流动活跃地区从点式分布走向廊道化集聚
5.4 空间集聚态势:呈现出都市圈板块化集聚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三角城际日常人口移动网络的格局与影响机制[J]. 唐锦玥,张维阳,王逸飞. 地理研究. 2020(05)
[2]人口流动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空间网络测度及其腹地划分[J]. 朱鹏程,曹卫东,张宇,袁婷,章屹祯. 经济地理. 2019(11)
[3]日常流动视角下的上海市实有人口分布与流动性构成[J]. 王德,任熙元. 城市规划学刊. 2019(02)
[4]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J]. 李晓江,郑德高.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1)
[5]论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发展与治理策略[J]. 陈晨,赵民.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1)
[6]2000-2010年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市为例[J]. 周婕,罗逍,谢波. 城市规划学刊. 2015 (06)
[7]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 陈丙欣,叶裕民. 城市问题. 2013(03)
[8]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J]. 刘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1)
[9]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J]. 付磊,唐子来. 城市规划学刊. 2008(01)
[10]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 刘海泳,顾朝林. 地理科学. 1999(06)
本文编号:3146621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2020,(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既有研究梳理
1.1 人口流动是学术界长期研讨的热门话题
1.2 对于人口流动的区域空间格局研究较少,缺少多层次综合分析
1.3 针对长三角地区开展多层次人口流动分析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2 研究设计与数据
2.1 研究范围界定:三省一市
2.2 研究框架设计:三个时期、三个层次
2.3 研究数据细分:四类人群
3 长三角整体层面人口流动特征与态势
3.1 总量及占比:长三角是我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地区,流动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且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
3.2 结构及演变:从“远走他乡”到“近域流动”变化
3.3 腹地及变化:跨区域人口流动呈现近域化、邻域化特征
4 长三角省域层面人口流动特征与态势
4.1 总量及演变:三省一市流动人口经历快速增长后出现分异
4.2 结构及演变:三省一市表现出差异化的流动气质
5 长三角地市层面人口流动的特征与态势
5.1 数据测算及解释
5.2 流动网络态势:地市关联网络从单点辐射走向网络化
5.3 流动分布态势:流动活跃地区从点式分布走向廊道化集聚
5.4 空间集聚态势:呈现出都市圈板块化集聚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三角城际日常人口移动网络的格局与影响机制[J]. 唐锦玥,张维阳,王逸飞. 地理研究. 2020(05)
[2]人口流动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空间网络测度及其腹地划分[J]. 朱鹏程,曹卫东,张宇,袁婷,章屹祯. 经济地理. 2019(11)
[3]日常流动视角下的上海市实有人口分布与流动性构成[J]. 王德,任熙元. 城市规划学刊. 2019(02)
[4]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J]. 李晓江,郑德高.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1)
[5]论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发展与治理策略[J]. 陈晨,赵民.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1)
[6]2000-2010年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市为例[J]. 周婕,罗逍,谢波. 城市规划学刊. 2015 (06)
[7]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 陈丙欣,叶裕民. 城市问题. 2013(03)
[8]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J]. 刘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1)
[9]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J]. 付磊,唐子来. 城市规划学刊. 2008(01)
[10]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 刘海泳,顾朝林. 地理科学. 1999(06)
本文编号:3146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1466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