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就业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关系及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1-06-05 17:24
本文利用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协调性系数以及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比较分析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三次产业与就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和匹配性。得出结论:(1)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各地市产业与就业结构匹配性差异大;协调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河南省部分地区产业经济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存在明显问题,且不同地区差异性明显。
【文章来源】: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05)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趋势图
相比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更能体现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相似程度。从图4可见,2005—2018年协调系数整体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5—2006年间,协调系数为0.7,说明当时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相对较低;2006—2013年间,协调系数持续增长,在2013年达到极大值后有所回落后,并又在2018年缓慢增长至0.8664。2005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紧接着2006年河南省发布了《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并出台促就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并结合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体现出河南省该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已初见成效。三、河南省就业与产业空间匹配性
为直观地反映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产业的就业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Arcgis10.7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功能将18个省辖市(示范区)划分为5个层级。由数据可知,河南省大多数市域在多个年份的SMI值是大于1的,因此在划分层级时,也偏向于对经济滞后区的细致划分。设定SMI<0.8的区域为经济集聚超前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一级区;0.8<SMI<1.2的区域为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大体相当的区域,即二级区;1.2<SMI<1.6的区域为经济集聚比较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三级区;1.6<SMI<2.0的区域为经济集聚很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四级区;SMI>2.0的区域为经济集聚严重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五级区。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数据绘制出图5,图中同一年份地图颜色越深,表示不一致指数SMI越大,说明该区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程度越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J]. 闫东升,孙伟,孙晓露. 地理科学. 2020(08)
[2]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赵茂林,李鹏.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0(04)
[3]“十四五”及中长期人口与经济形势和策略[J]. 王钦池. 人口与健康. 2020(08)
[4]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及成因探析——来自人口活跃度、居民幸福感的证据[J]. 李豫新,陈琨,程谢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5]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和粮食重心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J]. 仲俊涛,米文宝,候景伟,马振宁,吴昕燕. 经济地理. 2014(05)
[6]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乔家君. 人文地理. 2011(04)
博士论文
[1]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 彭际作.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区域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研究[D]. 张涛.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新疆人口空间格局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D]. 程谢君.石河子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12590
【文章来源】: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05)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趋势图
相比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更能体现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相似程度。从图4可见,2005—2018年协调系数整体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5—2006年间,协调系数为0.7,说明当时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相对较低;2006—2013年间,协调系数持续增长,在2013年达到极大值后有所回落后,并又在2018年缓慢增长至0.8664。2005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紧接着2006年河南省发布了《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并出台促就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并结合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体现出河南省该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已初见成效。三、河南省就业与产业空间匹配性
为直观地反映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产业的就业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Arcgis10.7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功能将18个省辖市(示范区)划分为5个层级。由数据可知,河南省大多数市域在多个年份的SMI值是大于1的,因此在划分层级时,也偏向于对经济滞后区的细致划分。设定SMI<0.8的区域为经济集聚超前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一级区;0.8<SMI<1.2的区域为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大体相当的区域,即二级区;1.2<SMI<1.6的区域为经济集聚比较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三级区;1.6<SMI<2.0的区域为经济集聚很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四级区;SMI>2.0的区域为经济集聚严重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五级区。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数据绘制出图5,图中同一年份地图颜色越深,表示不一致指数SMI越大,说明该区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程度越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J]. 闫东升,孙伟,孙晓露. 地理科学. 2020(08)
[2]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赵茂林,李鹏.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0(04)
[3]“十四五”及中长期人口与经济形势和策略[J]. 王钦池. 人口与健康. 2020(08)
[4]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及成因探析——来自人口活跃度、居民幸福感的证据[J]. 李豫新,陈琨,程谢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5]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和粮食重心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J]. 仲俊涛,米文宝,候景伟,马振宁,吴昕燕. 经济地理. 2014(05)
[6]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乔家君. 人文地理. 2011(04)
博士论文
[1]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 彭际作.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区域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研究[D]. 张涛.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新疆人口空间格局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D]. 程谢君.石河子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12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2125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