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如何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

发布时间:2021-06-15 17:47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第一次人口红利终将消失并且不可能再现,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行。因此,从老龄化本身寻求崭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才是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的需要,本文揭示中国特殊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制约,即伴随人口老龄化显现出人力资本递减、劳动参与率递减和消费力递减等现象。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旨在借助人口的回声效应,从人口各个年龄段入手改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而增加老年群体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这些举措预期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效果,从而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 

【文章来源】:国际经济评论.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如何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下降曲线,劳动参与率,年龄


总体来看,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较低。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们分别展示这两年按五岁分组的劳动参与率(图2)。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劳动参与率随年龄而变化的特点。在20-24岁和50-54岁这两个年龄组之间,劳动参与率高于总体水平,其中25-29岁到45-49岁年龄组之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45-49岁开始便迅速降低,到60-64岁时便下降到很低的水平。[1]这里显示的是包括农业和非农产业在内的整体劳动参与率。一般来说,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与整体水平相比要低20.5%,而且,其开始下降的年龄更小,下降曲线也更加陡峭。可见,中国在退休年龄方面仍有相当大可供挖掘的潜力。根据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预测数据,如果以实际退休年龄为55岁计,2020年赡养比(55岁及以上人口与15-54岁人口之比)为0.46。要保持这个赡养比,2030年必须把实际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到2050年,即便实际退休年龄达到65岁,也难以把赡养比维持在这个水平。

年限,年龄,劳动年龄人口


从计算结果可知,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年,在20岁达到受教育年限峰值11.2年之后,几乎每增加一岁都伴随着受教育年限的降低,在41岁时下降到平均水平。在更大的年龄组上,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都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在50岁以后便以极快的速度降低。到55-59岁这个临近法定退休年龄的区间,中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到60-64岁年龄组,则进一步下降为6.8年(图3)。这些年龄偏大的人群虽然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认知能力和技能常常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随着旧的技能逐渐被替代,他们很容易遭遇结构性就业困难或受到劳动力市场冲击。这是为什么职工普遍对延迟退休的政策抱有担忧的原因,也是在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风险因素。至于更高年龄组的人口,受教育水平显然更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中等收入陷阱到门槛效应[J]. 蔡昉.  经济学动态. 2019(11)
[2]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白重恩,张琼.  世界经济. 2014(10)



本文编号:3231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231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