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物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08:32
综述了国内外在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设计了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并以重庆市主城区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得到了较细粒度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果。结果表明,由于受"四山"和"两江"的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组团化和沿主要道路分布特征,且各组团有逐渐合并的趋势。对于城乡规划编制、城市空间政策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以及灾后损失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地理空间信息. 2019,17(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个乡镇街道,平均35km2的粒度,显然过粗。同时,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主城区受“四山”和“两江”的影响较大,人口呈明显的不连续和不均匀分布,单纯的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人口密度无法准确反映该特点。为了更加精确地反映重庆市人口的空间分布,采用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分别按100m和1000m两种格网粒度对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如图2所示。a主城区人口数量分布b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图1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乡镇街道尺度)a100m粒度b1000m粒度图2重庆市主城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通过离散可知,重庆市主城区的常住人口覆盖了主城区全部范围,但由于“两江”和“四山”的分割,出现了很多的空白区(图2a),即该区域没有人口分布,这是在乡镇街道尺度上无法看到的;且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呈组团状,如回兴、大学城、南岸、北碚。对人口分布进一步综合后,重庆市主城区的人口集聚特点开始显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为主城区老六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中梁山和铜锣山相夹的区域(图2b),以及沙坪坝区的大学城周边、机场高速沿线和北碚附近。这些变化都是经过细粒度的空间化后,再进行综合得到的;而在粗粒度的乡镇街道尺度是无法实现的。
硐志植肯附谏系娜丝诿芏瓤占浞植记榭觯?杂?主城区总体格局上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表现较差,因此需对人口的空间分布作进一步的综合和插值。具体方法是采用建筑物粒度的人口密度作空间插值(§2.2节所述),从而得到整个主城区的人口密度模拟图(图3)。由图3可知,主城区的人口分布更加清晰和准确,人口的聚集不再是一个片区,而是清晰地分为多个聚集点,即在大的聚集区里面,又分化出了具体的聚集点。例如,机场路沿线分化出了回兴、机尝渝北老城区等聚集点;沙坪分化出了大学城、西永、老城区等聚集点。图3重庆市主城区人口密度模拟图4结语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的人口空间分布呈组团状和沿道路的带状分布特点,同时也具有连片的趋势。该方法能更精确地反映人口在空间上的实际分布情况。另外,本文假定每个乡镇街道拥有相同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这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需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在空间化粒度的选择上,本文选用的100m和1000m两个粒度,适用于中宏观的空间分布研究,对于更加微观的研究则需进一步细化粒度。参考文献[1]LOCP.ModelingthePopulationofChinaUsingDMSPOperationalLinescanSystemNighttimeData[J].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2001,67(9):1037-1047[2]董春,刘纪平,赵荣,等.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4):61-64[3]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J].遥感学报,1999(1):66-70[4]HarveyJT.EstimatingCe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形态研究——以贵州省镇宁县城为例[J]. 杜宁睿,贾卫宾.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3(06)
[2]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 遥感信息. 2002(04)
[3]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 江东,杨小唤,王乃斌,刘红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02(05)
[4]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化研究[J].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金逸民.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2(03)
[5]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 地理学报. 2001(05)
[6]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J]. 刘燕华,王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1)
[7]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 韩惠,刘勇,刘瑞雯. 兰州大学学报. 2000(04)
[8]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衰减模型的一个理论证明[J]. 陈彦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9]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J].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遥感学报. 1999(01)
[10]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 胡焕庸. 地理学报. 1990(02)
本文编号:3253987
【文章来源】:地理空间信息. 2019,17(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个乡镇街道,平均35km2的粒度,显然过粗。同时,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主城区受“四山”和“两江”的影响较大,人口呈明显的不连续和不均匀分布,单纯的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人口密度无法准确反映该特点。为了更加精确地反映重庆市人口的空间分布,采用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分别按100m和1000m两种格网粒度对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如图2所示。a主城区人口数量分布b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图1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乡镇街道尺度)a100m粒度b1000m粒度图2重庆市主城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通过离散可知,重庆市主城区的常住人口覆盖了主城区全部范围,但由于“两江”和“四山”的分割,出现了很多的空白区(图2a),即该区域没有人口分布,这是在乡镇街道尺度上无法看到的;且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呈组团状,如回兴、大学城、南岸、北碚。对人口分布进一步综合后,重庆市主城区的人口集聚特点开始显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为主城区老六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中梁山和铜锣山相夹的区域(图2b),以及沙坪坝区的大学城周边、机场高速沿线和北碚附近。这些变化都是经过细粒度的空间化后,再进行综合得到的;而在粗粒度的乡镇街道尺度是无法实现的。
硐志植肯附谏系娜丝诿芏瓤占浞植记榭觯?杂?主城区总体格局上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表现较差,因此需对人口的空间分布作进一步的综合和插值。具体方法是采用建筑物粒度的人口密度作空间插值(§2.2节所述),从而得到整个主城区的人口密度模拟图(图3)。由图3可知,主城区的人口分布更加清晰和准确,人口的聚集不再是一个片区,而是清晰地分为多个聚集点,即在大的聚集区里面,又分化出了具体的聚集点。例如,机场路沿线分化出了回兴、机尝渝北老城区等聚集点;沙坪分化出了大学城、西永、老城区等聚集点。图3重庆市主城区人口密度模拟图4结语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的人口空间分布呈组团状和沿道路的带状分布特点,同时也具有连片的趋势。该方法能更精确地反映人口在空间上的实际分布情况。另外,本文假定每个乡镇街道拥有相同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这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需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在空间化粒度的选择上,本文选用的100m和1000m两个粒度,适用于中宏观的空间分布研究,对于更加微观的研究则需进一步细化粒度。参考文献[1]LOCP.ModelingthePopulationofChinaUsingDMSPOperationalLinescanSystemNighttimeData[J].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2001,67(9):1037-1047[2]董春,刘纪平,赵荣,等.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4):61-64[3]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J].遥感学报,1999(1):66-70[4]HarveyJT.EstimatingCe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形态研究——以贵州省镇宁县城为例[J]. 杜宁睿,贾卫宾.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3(06)
[2]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 遥感信息. 2002(04)
[3]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 江东,杨小唤,王乃斌,刘红辉. 地球科学进展. 2002(05)
[4]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化研究[J].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金逸民.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2(03)
[5]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 地理学报. 2001(05)
[6]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J]. 刘燕华,王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1)
[7]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 韩惠,刘勇,刘瑞雯. 兰州大学学报. 2000(04)
[8]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衰减模型的一个理论证明[J]. 陈彦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9]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J].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遥感学报. 1999(01)
[10]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 胡焕庸. 地理学报. 1990(02)
本文编号:3253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2539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