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7-10 18:46
基于皖北六个地级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淮南市、蚌埠市、亳州市)2007—2017年统计年鉴上人口流动的数据,通过异地城镇化率公式以及迁移选择指数计算皖北各市的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皖北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城市间城镇化率虽然存在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2)从空间维度上看,合肥市是皖北地区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的首选城市;皖南的芜湖市和马鞍山市次之;受空间临近性的影响,皖北内部城市间异地城镇化现象也较为普遍;(3)皖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市的地理区位、省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都是影响皖北地区人口异地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文章来源】: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主要年份皖北六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
2017年的皖北地区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比2016年增长了325%,各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的均值大于1.5,有两个市的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在2以上,其中淮南市最大,达到了2.164,紧接其后的是宿州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为2.112,淮北市最低,仅为1.091。2.2 皖北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的空间分异
通过迁移选择指数对皖北六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制作雷达图进行直观的反映。本文根据计算的结果,以迁移选择指数0.01和0.005为界,大于等于0.01为首要选择城市,小于0.01且大于等于0.005为次要选择城市,小于0.005为末要选择城市。图4 皖北六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迁移选择指数雷达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高更和,罗庆,樊新生,李二玲,李小建. 地理科学. 2015(12)
[2]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J].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张苏北. 人口学刊. 2015(06)
[3]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J]. 杨传开,宁越敏. 地理研究. 2015(08)
[4]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 地理学报. 2015(04)
[5]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张耀军,岑俏. 人口研究. 2014(05)
[6]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基于推拉理论的托达罗修正模型[J]. 张坤.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07)
[7]安徽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张苏北,朱宇,晋秀龙,田盼盼. 经济地理. 2013(05)
[8]我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 王桂新,潘泽瀚.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
[9]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特征、机制及若干探讨——基于安徽省三个地级市的案例研究[J]. 张伟.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6)
[10]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J]. 程遥. 经济地理. 2012(04)
硕士论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川中地区资阳市异地城镇化问题研究[D]. 张江丽.重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6465
【文章来源】: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主要年份皖北六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
2017年的皖北地区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比2016年增长了325%,各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的均值大于1.5,有两个市的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在2以上,其中淮南市最大,达到了2.164,紧接其后的是宿州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率为2.112,淮北市最低,仅为1.091。2.2 皖北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的空间分异
通过迁移选择指数对皖北六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制作雷达图进行直观的反映。本文根据计算的结果,以迁移选择指数0.01和0.005为界,大于等于0.01为首要选择城市,小于0.01且大于等于0.005为次要选择城市,小于0.005为末要选择城市。图4 皖北六市人口省内异地城镇化迁移选择指数雷达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高更和,罗庆,樊新生,李二玲,李小建. 地理科学. 2015(12)
[2]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J].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张苏北. 人口学刊. 2015(06)
[3]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J]. 杨传开,宁越敏. 地理研究. 2015(08)
[4]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 地理学报. 2015(04)
[5]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张耀军,岑俏. 人口研究. 2014(05)
[6]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基于推拉理论的托达罗修正模型[J]. 张坤.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07)
[7]安徽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张苏北,朱宇,晋秀龙,田盼盼. 经济地理. 2013(05)
[8]我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 王桂新,潘泽瀚.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
[9]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特征、机制及若干探讨——基于安徽省三个地级市的案例研究[J]. 张伟.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6)
[10]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J]. 程遥. 经济地理. 2012(04)
硕士论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川中地区资阳市异地城镇化问题研究[D]. 张江丽.重庆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6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27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