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刘易斯转折与区域人口流动趋势——从整体到分区的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6 14:35
中国城镇化从出现劳工荒现象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的时间段。其中,人口流动规模和趋势的变化是这个时间段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但是尚缺乏从整体到分区域的统计分析。本文以定量的方式阐述中国城镇化在刘易斯转折期面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约束条件,意在将一些容易隐藏和忽略的城镇化人口流动问题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特别是从分区域角度将中国七大区域的劳动力规模和价格(工资)方面的变化同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所经历的刘易斯转折结合起来,凸显城镇化刘易斯转折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客观经济事实,以为中国各区域以及总体人口控制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1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1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人口密度趋势
1953年到2013年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即15岁以下青年人或64周岁以上老年人/15—64岁成年人)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68.6%下降到2015年的37%,2016到2019年略有回升(参见图4);但是,考虑到中国人口抚养的城乡差别因素,现阶段35%左右的抚养比仍带来相当沉重的抚养压力:因为中国青少年人口出生率体现为农村高于城市,这使得,农村负担抚养的成年人口除了务农收入外,必须获取其他收入以实现对0—14岁人口的抚养,这就意味着,进城务工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的刘易斯转折除了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供求结构问题外,还蕴含了城镇化能否实现对非劳动能力——特别是农村0—14岁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资源“供给”问题,这个供给是通过对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支付工资和其他社会保障加以实现的。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确实承载了许多看不见的成本。具体从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数据变化趋势来看(见图5),15—64岁人口和0—14岁人口从1953年到2019年发展趋势总体上呈“敞口”状态,但是,其末期已经出现15—64岁成年劳动力人口不再上升,而0—14岁“抚养”人口趋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这个趋势非常显著:2010—2013年(见表2),0—14岁人口稳定在2.2亿人左右,而15—64岁人口稳定在10亿人左右,人口抚养比稳定在22.2%左右。
俄罗斯的人口抚养比变化呈现波浪形趋势,但是大体上还是满足倒U趋势。在1994—1995年,俄罗斯达到1960年以来抚养比的一个峰值水平,约52%。而1975—1978年和2009—2011年则成为俄罗斯的两个抚养比的“谷底”,尤其又以2009—2011年抚养比下降到约39%最为明显。但总体上,俄罗斯的人口抚养比水平在进入21世纪以来持续高于中国,这说明,在人口红利利用上,俄罗斯的潜力主要来自于不采用计划生育政策来保证一定时期的人口增长率,而中国从1979年开始就进行了持续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恰恰使近30余年来的抚养比持续下降,相较于俄罗斯的人口红利利用水平,中国在未来20—30年可能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差异。这需要从人口结构和城镇化政策上及时做出调整。图7 1960—2015年美国人口抚养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北地区为例[J]. 赵峰,姜德波. 财贸经济. 2011(04)
[2]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透视[J]. 薛庆根. 新疆农垦经济. 2005(12)
[3]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陈新明.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4]奋力冲破苏北地区的“贫穷恶性循环”[J]. 储东涛. 现代经济探讨. 2001(05)
博士论文
[1]中国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研究[D]. 赵立华.辽宁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25953
【文章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1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1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人口密度趋势
1953年到2013年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即15岁以下青年人或64周岁以上老年人/15—64岁成年人)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68.6%下降到2015年的37%,2016到2019年略有回升(参见图4);但是,考虑到中国人口抚养的城乡差别因素,现阶段35%左右的抚养比仍带来相当沉重的抚养压力:因为中国青少年人口出生率体现为农村高于城市,这使得,农村负担抚养的成年人口除了务农收入外,必须获取其他收入以实现对0—14岁人口的抚养,这就意味着,进城务工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的刘易斯转折除了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供求结构问题外,还蕴含了城镇化能否实现对非劳动能力——特别是农村0—14岁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资源“供给”问题,这个供给是通过对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支付工资和其他社会保障加以实现的。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确实承载了许多看不见的成本。具体从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数据变化趋势来看(见图5),15—64岁人口和0—14岁人口从1953年到2019年发展趋势总体上呈“敞口”状态,但是,其末期已经出现15—64岁成年劳动力人口不再上升,而0—14岁“抚养”人口趋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这个趋势非常显著:2010—2013年(见表2),0—14岁人口稳定在2.2亿人左右,而15—64岁人口稳定在10亿人左右,人口抚养比稳定在22.2%左右。
俄罗斯的人口抚养比变化呈现波浪形趋势,但是大体上还是满足倒U趋势。在1994—1995年,俄罗斯达到1960年以来抚养比的一个峰值水平,约52%。而1975—1978年和2009—2011年则成为俄罗斯的两个抚养比的“谷底”,尤其又以2009—2011年抚养比下降到约39%最为明显。但总体上,俄罗斯的人口抚养比水平在进入21世纪以来持续高于中国,这说明,在人口红利利用上,俄罗斯的潜力主要来自于不采用计划生育政策来保证一定时期的人口增长率,而中国从1979年开始就进行了持续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恰恰使近30余年来的抚养比持续下降,相较于俄罗斯的人口红利利用水平,中国在未来20—30年可能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差异。这需要从人口结构和城镇化政策上及时做出调整。图7 1960—2015年美国人口抚养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北地区为例[J]. 赵峰,姜德波. 财贸经济. 2011(04)
[2]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透视[J]. 薛庆根. 新疆农垦经济. 2005(12)
[3]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陈新明.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4]奋力冲破苏北地区的“贫穷恶性循环”[J]. 储东涛. 现代经济探讨. 2001(05)
博士论文
[1]中国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研究[D]. 赵立华.辽宁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25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32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