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歧中寻找共识——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政策研究与演进
发布时间:2021-08-10 06:29
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执行了近半个世纪,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人口政策先后经历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的调整。人口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争论围绕着三个关键问题:(1)政策调整前的生育水平是多少?(2)政策调整后的生育水平会回升到什么程度?(3)政策调整初期的出生堆积风险有多高?本文从观点分歧、数据方法以及争论中的共识要素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对上述问题的学术讨论。我们发现,学界有关人口政策的争论虽然存在分歧,但共识也在形成。为避免跌入"低生育率陷阱",国家需要营造友好的生育环境,构建与生育配套的各项社会政策,保证中国人口、经济和社会的永续安全。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 2019,34(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4 页
【部分图文】:
学者有关中国生育水平历年估计的均值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政策
即使只看持“较高生育水平估计”观点的学者所估计的生育水平(翟振武、陈卫,2007;陈卫、杨胜慧,2014;陈卫、张玲玲,2015;陈卫,2015,2016;翟振武等,2015),从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间的下降趋势也非常明显。其中,对2000年及以前中国生育水平的估计基本在1.8左右,而对2010年生育水平的估计已经大幅下降到了1.63,对2015年生育水平的估计又进一步下降到1.6(见图3)。可以看出,1.6的生育水平距离“低生育率陷阱”1.5的警戒线已经仅一步之遥。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政策研究数据库。图3“较高生育水平估计”的学者有关中国生育水平的历年估计四、政策调整后的生育水平会回升到什么程度?人口政策调整涉及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没有人口政策限制,中国的生育水平将会回升到多少?这直接关系到中国人口政策最终应该调整到什么程度。完全取消生育限制的中国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是一个典型的“反事实”问题,其答案决定了人口政策调整的最大限度。①要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由于基础数据、研究假设和模型方法等存在差异,不同学者对此的估计差距悬殊。不过从生育意愿的角度回032社会学研究2019.2①如果没有生育限制的生育水平远高于更替水平,说明人口政策根本不能调整;如果比更替水平低一些但不多,人口政策可以调整但调整幅度不能过大;但没有生育限制的生育水平若明显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可能是要逐步实现自主生育。
(三)评价: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学者对于“单独二孩”政策出生堆积风险的认知基本没有争议,都认为风险可控。但对于“全面两孩”这一涉及中国城乡各阶层的重大人口政策调整,争论的前期阶段不同学者无论是对于出生堆积人口规模的估计,还是对于出生堆积风险是否可控的认知都存在很大分歧。并且,由于学者们各自使用了不同的预测假设和参数设定,这种分歧看似不可调和。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对“全面两孩”政策所导致的年度出生堆积规模的“分歧”大幅减少,对出生堆积风险的认知更是基本达成了“共识”。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政策研究数据库。图4政策调整导致的新增年度出生人口规模峰值估计的时间演变首先来看对因“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导致最初几年新增出生人口规模的估计结果(见图4)。虽然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及实施初期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差异较大,其中2014年学者对此的估计曾达到最高值,即2400万人以上,但2015年的相应估计则骤降到了583万人,2016年的相应估计又进一步下降到了470万人。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有关年度出生堆积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依然无法取得根本的一致,但是不同学者之间,甚至同一学者不同年份的估计结果之间的差异都随时间推移呈大幅减少的趋势(翟振武等,2014;王广州,2015;翟振武等,2016)。其次来看对“全面两孩”政策将导致的最初几年出生堆积风险的认知。2014年是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当年有部分学者认632社会学研究2019.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J]. 郭志刚.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4)
[2]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目标人群及新增出生人口估计[J]. 翟振武,李龙,陈佳鞠. 人口研究. 2016(04)
[3]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J]. 王军,王广州. 人口学刊. 2016(02)
[4]广义稳定人口模型与中国人口估计[J]. 陈卫. 人口学刊. 2016(01)
[5]现阶段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来自户籍登记数据的新证据[J].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 人口研究. 2015(06)
[6]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中国生育率估计[J]. 陈卫. 人口研究. 2015(06)
[7]低生育率陷阱:概念、OECD和“金砖四国”经验与相关问题探讨[J]. 陈友华,苗国. 人口与发展. 2015(06)
[8]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王广州. 中国人口科学. 2015(02)
[9]中国近期生育率的再估计[J]. 陈卫,张玲玲. 人口研究. 2015(02)
[10]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的再估计[J]. 陈卫,杨胜慧. 人口研究. 2014(06)
本文编号:3333656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 2019,34(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4 页
【部分图文】:
学者有关中国生育水平历年估计的均值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政策
即使只看持“较高生育水平估计”观点的学者所估计的生育水平(翟振武、陈卫,2007;陈卫、杨胜慧,2014;陈卫、张玲玲,2015;陈卫,2015,2016;翟振武等,2015),从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间的下降趋势也非常明显。其中,对2000年及以前中国生育水平的估计基本在1.8左右,而对2010年生育水平的估计已经大幅下降到了1.63,对2015年生育水平的估计又进一步下降到1.6(见图3)。可以看出,1.6的生育水平距离“低生育率陷阱”1.5的警戒线已经仅一步之遥。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政策研究数据库。图3“较高生育水平估计”的学者有关中国生育水平的历年估计四、政策调整后的生育水平会回升到什么程度?人口政策调整涉及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没有人口政策限制,中国的生育水平将会回升到多少?这直接关系到中国人口政策最终应该调整到什么程度。完全取消生育限制的中国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是一个典型的“反事实”问题,其答案决定了人口政策调整的最大限度。①要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由于基础数据、研究假设和模型方法等存在差异,不同学者对此的估计差距悬殊。不过从生育意愿的角度回032社会学研究2019.2①如果没有生育限制的生育水平远高于更替水平,说明人口政策根本不能调整;如果比更替水平低一些但不多,人口政策可以调整但调整幅度不能过大;但没有生育限制的生育水平若明显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可能是要逐步实现自主生育。
(三)评价: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学者对于“单独二孩”政策出生堆积风险的认知基本没有争议,都认为风险可控。但对于“全面两孩”这一涉及中国城乡各阶层的重大人口政策调整,争论的前期阶段不同学者无论是对于出生堆积人口规模的估计,还是对于出生堆积风险是否可控的认知都存在很大分歧。并且,由于学者们各自使用了不同的预测假设和参数设定,这种分歧看似不可调和。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对“全面两孩”政策所导致的年度出生堆积规模的“分歧”大幅减少,对出生堆积风险的认知更是基本达成了“共识”。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政策研究数据库。图4政策调整导致的新增年度出生人口规模峰值估计的时间演变首先来看对因“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导致最初几年新增出生人口规模的估计结果(见图4)。虽然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及实施初期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差异较大,其中2014年学者对此的估计曾达到最高值,即2400万人以上,但2015年的相应估计则骤降到了583万人,2016年的相应估计又进一步下降到了470万人。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有关年度出生堆积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依然无法取得根本的一致,但是不同学者之间,甚至同一学者不同年份的估计结果之间的差异都随时间推移呈大幅减少的趋势(翟振武等,2014;王广州,2015;翟振武等,2016)。其次来看对“全面两孩”政策将导致的最初几年出生堆积风险的认知。2014年是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当年有部分学者认632社会学研究2019.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J]. 郭志刚.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4)
[2]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目标人群及新增出生人口估计[J]. 翟振武,李龙,陈佳鞠. 人口研究. 2016(04)
[3]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J]. 王军,王广州. 人口学刊. 2016(02)
[4]广义稳定人口模型与中国人口估计[J]. 陈卫. 人口学刊. 2016(01)
[5]现阶段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来自户籍登记数据的新证据[J].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 人口研究. 2015(06)
[6]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中国生育率估计[J]. 陈卫. 人口研究. 2015(06)
[7]低生育率陷阱:概念、OECD和“金砖四国”经验与相关问题探讨[J]. 陈友华,苗国. 人口与发展. 2015(06)
[8]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王广州. 中国人口科学. 2015(02)
[9]中国近期生育率的再估计[J]. 陈卫,张玲玲. 人口研究. 2015(02)
[10]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的再估计[J]. 陈卫,杨胜慧. 人口研究. 2014(06)
本文编号:3333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33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