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发展的关键要素特征及其功能升级
发布时间:2021-08-14 02:58
城市群优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人口的转移及质量提升、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深化。本文基于产业、人口、创新三大关键要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群发展关键要素功能升级的理论为依据,选取产业集群水平、人口流动情况、科创支撑力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测度、统计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要素的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产业层面,服务型经济集聚特征显现,但产业集群高级化程度不够;人口层面,大湾区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力,但人才集聚性、高端化及国际化程度偏低;创新层面,大湾区具备一定的科创基础与活力,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端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人才集聚功能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等关键要素功能升级路径,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优化发展,以及提升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城市群优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功能升级示意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加强内地与港澳及国外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联动,通过建立分校、分支研究所、技术联盟或人才引进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尖端行业优秀人才回流;加大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助推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催生新经济动能。借助港澳国际化和珠三角产业配套化的综合优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的科教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全球教育和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大湾区高等教育应立足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多元人才的整体开发。建立健全人才流动保障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从强中心走向网络型枢纽格局的背景下,频繁的人才流动势必会成为常态。世界知名湾区凭借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对创新人才的强大吸引力[35]。在创新人才机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应大力推动人才共享平台建设(图4),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培训和资格互认制度,建立健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医疗和养老制度、子女入学、住房和就业政策,调整出入境管理、居留制度和收入自由汇兑等方面的政策,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灵活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障碍[36]。
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近年来发展迅猛,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创业就业。但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粤港澳的珠三角九市大专及以上占比为16.42%,在三大城市群中占比最低;另外,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划分人才的标准,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约达1187.81万,占常住人口的17.47%,其中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东莞只有15.74%,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相比,北京、上海的这一数字均超过了30%,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美国与日本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就超过了40%,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比重则明显偏低。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人才总量最高,但是与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截止至2017年,北京高端人才总量已经增长到651万人,而大湾区内广东地区两院院士仅145名,远低于江苏省的450名;港台地区及欧美国家院士则仅有32名,也低于浙江省的50名,高端人才数量远低于其他两大城市群[30]。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市场化及开放程度高,但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偏低。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为国际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就全球而言,该比例约为3.3%,其中发达国家为10%左右,中国仅为0.06%,其中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比重较高,分别达到10%,1%,0.73%,0.36%和0.2%,但仍然远远低于国际水准。3.3 具备一定的科创基础与活力,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人口功能优化布局[J]. 杨宇,戚伟,马丽,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7)
[2]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J]. 张其仔,许明. 改革. 2020(06)
[3]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协同合作模式[J]. 吴志才,张凌媛,黄诗卉. 地理研究. 2020(06)
[4]太原都市圈人口与产业空间集聚演化与匹配性研究[J]. 孙晓芳,韩佳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05)
[5]政策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 徐维军,张晓晴,张卫国. 城市观察. 2020(02)
[6]人口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杨东亮,李朋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2)
[7]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绩效分析[J]. 覃成林,潘丹丹.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01)
[8]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陈雪玉. 探求. 2019(06)
[9]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刘胜. 广东经济. 2019(08)
[10]国际三大湾区科技人才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J]. 余碧仪,黄何,王静雯.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19(03)
博士论文
[1]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玥.安徽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41632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城市群优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功能升级示意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加强内地与港澳及国外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联动,通过建立分校、分支研究所、技术联盟或人才引进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尖端行业优秀人才回流;加大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助推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催生新经济动能。借助港澳国际化和珠三角产业配套化的综合优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的科教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全球教育和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大湾区高等教育应立足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多元人才的整体开发。建立健全人才流动保障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从强中心走向网络型枢纽格局的背景下,频繁的人才流动势必会成为常态。世界知名湾区凭借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对创新人才的强大吸引力[35]。在创新人才机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应大力推动人才共享平台建设(图4),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培训和资格互认制度,建立健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医疗和养老制度、子女入学、住房和就业政策,调整出入境管理、居留制度和收入自由汇兑等方面的政策,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灵活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障碍[36]。
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近年来发展迅猛,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创业就业。但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粤港澳的珠三角九市大专及以上占比为16.42%,在三大城市群中占比最低;另外,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划分人才的标准,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约达1187.81万,占常住人口的17.47%,其中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东莞只有15.74%,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相比,北京、上海的这一数字均超过了30%,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美国与日本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就超过了40%,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比重则明显偏低。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人才总量最高,但是与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截止至2017年,北京高端人才总量已经增长到651万人,而大湾区内广东地区两院院士仅145名,远低于江苏省的450名;港台地区及欧美国家院士则仅有32名,也低于浙江省的50名,高端人才数量远低于其他两大城市群[30]。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市场化及开放程度高,但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偏低。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为国际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就全球而言,该比例约为3.3%,其中发达国家为10%左右,中国仅为0.06%,其中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比重较高,分别达到10%,1%,0.73%,0.36%和0.2%,但仍然远远低于国际水准。3.3 具备一定的科创基础与活力,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人口功能优化布局[J]. 杨宇,戚伟,马丽,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7)
[2]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J]. 张其仔,许明. 改革. 2020(06)
[3]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协同合作模式[J]. 吴志才,张凌媛,黄诗卉. 地理研究. 2020(06)
[4]太原都市圈人口与产业空间集聚演化与匹配性研究[J]. 孙晓芳,韩佳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05)
[5]政策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 徐维军,张晓晴,张卫国. 城市观察. 2020(02)
[6]人口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杨东亮,李朋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2)
[7]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绩效分析[J]. 覃成林,潘丹丹.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01)
[8]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陈雪玉. 探求. 2019(06)
[9]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刘胜. 广东经济. 2019(08)
[10]国际三大湾区科技人才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J]. 余碧仪,黄何,王静雯.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19(03)
博士论文
[1]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玥.安徽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341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34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