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分布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9:2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受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好坏与人口分布协调与否的严重影响。当前时期,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与之提升。学者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大多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但是对于综合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考虑,基于城市群等较大区域背景对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估的研究却有待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位居我国内陆中心地区,着重发展该区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与市场空间的拓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战略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构建基于自然数据和人文数据的多重栅格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估的计算模型,运用自然断裂法对该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程度划分为五级,分析其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分布现状,计算不同等级适宜区人口数量时序变化,探讨区域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与人居环境质量适宜性的协调性与否,以期为区域人地关系可持续性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方面呈...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分布格局研究


基本框架图

概况,平原,城市群


第3章数据来源与指标模型构建12第3章数据来源与指标模型构建3.1研究区概况关中平原城市群位于东经105°45′~112°13′,北纬33°22′~36°42′之间,地跨陕西、甘肃和山西三省共90个区(县)。总面积约10.71万km2,2017年末常住人口3800多万人,地区年末生产总值约为2.16万亿元。国务院于2018年1月份正式批准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位于我国内陆中心地区,地跨陕西盛甘肃省和山西剩该区的良性健康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空间拓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拥有重要意义[5]。作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且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图3-1研究区概况图Fig.3-1Thesurveyofresearcharea(一)研究区自然概况关中平原城市群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海拔217~3748m,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和山地等众多地貌类型皆有。研究区域地域单元可分以下四类:西部为陇西黄土高原,南部是秦巴山地,中部是关中平原,东部为山西汾河谷地。

空间分布,城市群,平原,空间分布


第4章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分析22第4章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分析4.1关中平原城市群自然指数空间分布规律4.1.1关中平原城市群各自然单因子指数空间分布规律据图4-1所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地形起伏度在0.259~4.293之间,平均值为1.359,离势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为49.43%,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特性。因研究区中部关中平原与东北部汾河谷地地形平坦,所以这两个地区的平均地形起伏度较低;受秦岭、六盘山以及太行山等山地影响,区域西部与南部海拔较高,故其平均地形起伏度的值较高。图4-1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形起伏度空间分布Fig.4-1SpatialdistributionofreliefamplitudeinGuanzhongplainurbanagglomerationregion按行政区划统计,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眉县南部、太白县、凤县,天水市麦积区,张家川县、华亭县、清水县、陇县等县区由于地处于秦岭、六盘山等高海拔山区,其地形起伏整体较大。其中,平均地形起伏度最大的县区为宝鸡太白县,其平均值为2.507。而位于关中平原和汾河谷地的县区,其地形起伏度总体较低,如:武功县,兴平县,咸阳市,户县、长安、周至和眉县四县的北部,西安市,临潼,径阳,高陵,三原、富平、蒲城三县的中南部,渭南市的中北部,大荔西南部,以及华县、华阴、潼关县三县北部等县区主要位于渭河冲击平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80年以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时序演变——以陕西省佳县为例[J]. 杨晴青,杨新军,高岩辉.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5)
[2]基于VIIRS夜间灯光的中国城市中心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罗庆,李小建.  地理研究. 2019(01)
[3]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以商丘市为例[J]. 张帅,高玄,杨平,何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3)
[4]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J]. 沈非,李大伟,黄艳萍,任雅茹,卢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06)
[5]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6]基于GIS技术的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J]. 李威,赵卫权,苏维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5)
[7]重庆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 唐宁,王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8]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南方丘陵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以赣州为例[J]. 游细斌,代启梅,郭昌晟.  山地学报. 2017(06)
[9]地理探测器方法下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J]. 吕晨,蓝修婷,孙威.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8)
[10]关中地区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佳音,郭云飞,李养养,杜新黎,杜涛,郑淏.  地球与环境. 2017(04)

硕士论文
[1]基于遥感的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D]. 郑晨.重庆师范大学 2019
[2]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中心识别及其时空格局研究[D]. 葛伟.西南大学 2019
[3]山西省地级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研究[D]. 孙小娇.山西师范大学 2016
[4]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 杨猛兴.西南财经大学 2014
[5]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D]. 王颖.厦门大学 2013
[6]关中渭河流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D]. 张文梅.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79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379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