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估测
本文关键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估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口空间分布 首都圈
【基金】: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PHR20110614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分类号】:F301.2;C924.2
【正文快照】: 土地承载力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包含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人的生活水平和被承载人口的限度[1]。随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土地承载力概念发展成为土地综合承载力,即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腾云;董冠鹏;;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2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3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4 张丹;孙铁山;李国平;;中国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5 封志明;杨玲;杨艳昭;游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6 葛京凤;秦皇岛市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条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3期
7 王永安,恭映壁;计算城市绿化面积的碳氧平衡法[J];生态经济;2002年03期
8 孟旭光;吕宾;安翠娟;;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02期
9 刘珂;;北京市土地资源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度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年S1期
10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林鸿;;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2 刘超;王翠欣;李强;;新一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王婉如;张加恭;曹隆坤;陈玩菊;许春香;;我国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李武艳;赵烨;闫冬;袁顺全;刘海鹏;;基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土地开发整理构建循环农业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5 郭锦;张晓丽;赵丽琼;谢芳毅;;基于3S技术的北京市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6 陈默;许学工;;北京市绿色空间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7 李洁;林鸿;;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8 刘福平;;基于区域耕地-粮食-人口关系的耕地贡献指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9 牛彦琼;李双江;罗晓;胡亚妮;;基于碳氧平衡法的石家庄生态用地需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10 向师庆,聂立水,张凤荣;北京中山地区非石灰性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新雅;;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研究述评与启示[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何常清;;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张家港市生态保护用地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戴忱;;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克平;陈灵芝;于顺利;黄建辉;高贤明;刘灿然;;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Ⅰ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贺军钊;叶永忠;马克平;张桂燕;;东灵山主要群落类型的植物生活型谱和区系谱的主成分分析[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赵丹;李锋;王如松;;城市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探讨[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陈燕;陈进勇;刘燕;赵世伟;;北京地区主要的秋色叶植物及其园林应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史宇;北京山区主要优势树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杜晓辉;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邱红;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红娜;城镇住宅小区规划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倪杰;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新君;海域承载力和海水养殖业布局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慧垠;北京水源地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静;西安市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顾芗;南京市土地开发阈值测算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南京大学;2011年
8 林娜;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周彬;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北京山区森林景观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晓;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维管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3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4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5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6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7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8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9 孟祥林;;“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唐保城市体系构建与对策分析[J];城市;2009年04期
10 龙奋杰;刘明;;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晓芳;潍坊市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猛;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民经济发展能耗低增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瑛,舒曦;1994年9月首都圈M_L≥2.0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01期
2 邱华盛,陈维平,李惠英,田魁祥;中日共建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03期
3 本刊记者;;“首都圈(京津冀地区)重点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北廊坊举行[J];今日科苑;2012年16期
4 ;“北京市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成果汇报暨验收会在京召开[J];城市与减灾;2002年01期
5 ;首都圈旅游交通图[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2期
6 车兆宏,赵承坤,刘天海;首都圈区域应变场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4年01期
7 本刊编辑部;;“首都圈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台网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J];地球学报;2011年02期
8 乌统昱,张咏,赵惠君;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拓扑预测[J];内陆地震;1996年02期
9 易志刚;刘冬英;龚复华;;首都圈钻孔应变资料信息合成[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996年00期
10 张荣富,韩键,周硕愚;首都圈断层网络形变前兆与大同6.1级地震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震;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嘉世旭;齐诚;王夫运;陈棋福;张先康;陈槞;;首都圈地壳网格化三维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叶骁军;;古代的首都圈及其有关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3 史利国;;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圈发展[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4期)[C];2010年
4 孙建中;周硕愚;王俊;;两次大同地震前首都圈跨断层形变前兆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5 姜立新;帅向华;成小平;张建福;刘在涛;;首都圈国家地震应急系统的软件集成与控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治;屈春燕;王立云;王立红;朱燕民;郝永伟;刘新颖;;地震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周晓成;杜建国;田勤俭;陈志;张炜斌;崔月菊;刘雷;李营;;首都圈西部盆岭构造区气体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冉勇康;;首都圈山区活动构造定量资料与强震预测对应差异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嘉世旭;张先康;;首都圈地壳速度结构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书坤 蔡玉梅;实现国土空间均衡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田香兰;韩国首都圈的协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记者 叶佳;2008年日本首都圈地价跌幅超过10%[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营;在相互依存共生的基础上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5 记者 蓝建中;日放射性铯污染扩大到“首都圈”[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建设新区 破解环首都圈发展之惑[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刘玉录;“大首都圈”概念已经清晰[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贾海峰 实习记者 裴庆全;“首都圈”破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侯静;专家建言首都圈防震减灾[N];科技日报;2004年
10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 金钟范;韩国迁都的内在逻辑与启示[N];东方早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闫程莉;首都经济圈中小城市功能的测度与提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估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3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