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流动人口扩散格局及驱动机制
发布时间:2021-09-09 06:07
基于街道/乡镇尺度人口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从规模、占比、密度和集聚度等4个层面分析北京城区流动人口扩散特征,并揭示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2000~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规模和密度增加,但流动人口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和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度下降,流动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扩散态势。(2)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呈"核-边扩散"格局,城市核心区流动人口规模、密度、占比和空间集聚度不断下降,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规模、密度、占比和空间集聚度逐步上升。(3)北京城区流动人口的"核-边扩散"格局是经济因素的直接推动、城建因素的间接推动、交通因素的硬性诱导、制度因素的软性诱导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19,39(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图1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规模分布
地理科学39卷布在四环快速路以内区域,流动人口密度超过10000人/km2。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五环快速路以外的城市边缘区。从扩散格局来看,2000~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由2000年的三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扩张到2010年的四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呈现空间扩张趋势(图3b)。基于密度层面的流动人口扩散方向主要有4个:西北方向、东北方向、东部方向和南部方向,这些街道/乡镇紧靠城市中心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大多是流动人口规模高值区,同时行政辖区面积较小,由此成为流动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区。与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的空间扩张相反,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不断收缩,由五环快速路以外区域缩小到西北和西南的浅山和丘陵地带。为进一步分析流动人口扩散规律定量化,本文利用Clark模型和Newling模型分别对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变化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显示,与Clark模型相比,Newling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图2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占比分布Fig.2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proportion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图3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分布Fig.3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density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1732
地理科学39卷布在四环快速路以内区域,流动人口密度超过10000人/km2。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五环快速路以外的城市边缘区。从扩散格局来看,2000~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由2000年的三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扩张到2010年的四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呈现空间扩张趋势(图3b)。基于密度层面的流动人口扩散方向主要有4个:西北方向、东北方向、东部方向和南部方向,这些街道/乡镇紧靠城市中心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大多是流动人口规模高值区,同时行政辖区面积较小,由此成为流动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区。与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的空间扩张相反,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不断收缩,由五环快速路以外区域缩小到西北和西南的浅山和丘陵地带。为进一步分析流动人口扩散规律定量化,本文利用Clark模型和Newling模型分别对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变化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显示,与Clark模型相比,Newling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图2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占比分布Fig.2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proportion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图3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分布Fig.3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density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17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城区扩展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 邓羽,司月芳. 地理研究. 2015(12)
[2]国内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与效应比较研究[J]. 赵美风,刘盛和,戚伟. 城市规划. 2015(12)
[3]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15(05)
[4]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 地理学报. 2015(04)
[5]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易成栋,高菠阳,黄友琴. 中国人口科学. 2014(01)
[6]北京地铁13号线对旅客时间可达性影响的研究[J]. 李蕴雄,戴特奇,张玉韩,钟岳志,巫小芳.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10)
[7]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J]. 顾朝林,盛明洁. 人文地理. 2012(05)
[8]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 包书月,张宝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9]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J]. 仝德,冯长春,邓金杰. 地理研究. 2011(03)
[10]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 刘盛和,邓羽,胡章. 地理学报. 2010(10)
本文编号:3391573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19,39(1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图1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规模分布
地理科学39卷布在四环快速路以内区域,流动人口密度超过10000人/km2。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五环快速路以外的城市边缘区。从扩散格局来看,2000~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由2000年的三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扩张到2010年的四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呈现空间扩张趋势(图3b)。基于密度层面的流动人口扩散方向主要有4个:西北方向、东北方向、东部方向和南部方向,这些街道/乡镇紧靠城市中心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大多是流动人口规模高值区,同时行政辖区面积较小,由此成为流动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区。与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的空间扩张相反,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不断收缩,由五环快速路以外区域缩小到西北和西南的浅山和丘陵地带。为进一步分析流动人口扩散规律定量化,本文利用Clark模型和Newling模型分别对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变化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显示,与Clark模型相比,Newling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图2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占比分布Fig.2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proportion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图3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分布Fig.3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density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1732
地理科学39卷布在四环快速路以内区域,流动人口密度超过10000人/km2。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五环快速路以外的城市边缘区。从扩散格局来看,2000~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由2000年的三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扩张到2010年的四环快速路以内圆形区域,呈现空间扩张趋势(图3b)。基于密度层面的流动人口扩散方向主要有4个:西北方向、东北方向、东部方向和南部方向,这些街道/乡镇紧靠城市中心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大多是流动人口规模高值区,同时行政辖区面积较小,由此成为流动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区。与流动人口密度高值区的空间扩张相反,流动人口密度低值区不断收缩,由五环快速路以外区域缩小到西北和西南的浅山和丘陵地带。为进一步分析流动人口扩散规律定量化,本文利用Clark模型和Newling模型分别对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变化进行拟合。拟合结果显示,与Clark模型相比,Newling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图2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占比分布Fig.2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proportion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图32000年和2010年北京城区流动人口密度分布Fig.3ThespatialsprawlofthefloatingpopulationdensityinBeijingMetropolitanAreain2000and201017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城区扩展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 邓羽,司月芳. 地理研究. 2015(12)
[2]国内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与效应比较研究[J]. 赵美风,刘盛和,戚伟. 城市规划. 2015(12)
[3]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15(05)
[4]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 地理学报. 2015(04)
[5]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易成栋,高菠阳,黄友琴. 中国人口科学. 2014(01)
[6]北京地铁13号线对旅客时间可达性影响的研究[J]. 李蕴雄,戴特奇,张玉韩,钟岳志,巫小芳.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10)
[7]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J]. 顾朝林,盛明洁. 人文地理. 2012(05)
[8]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 包书月,张宝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9]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J]. 仝德,冯长春,邓金杰. 地理研究. 2011(03)
[10]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 刘盛和,邓羽,胡章. 地理学报. 2010(10)
本文编号:3391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3915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