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流动背景下非户籍人口的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广义分层线性模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8 22:57
基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上海市数据,运用广义分层线性模型实证分析了乡-城、城-城两类非户籍人口社区参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城非户籍人口的社区参与主要是以满足个体身份认同和日常"工具性"需求为目标,离"治理"意义上的社区参与尚有差距。与乡-城非户籍人口不同,城-城非户籍人口社区参与则兼有"工具性"和"权益性"双重特征。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化流动显著地增加了福利型社区参与,但对权益型社区参与没有实质性影响,而社区内非户籍人口比例的增加对社区参与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政策启示:城市社区应致力于消除非户籍人口身份差异,提高其社区认同,在保障其福利型参与的基础上,提高以社区共治为目标的权益型社区参与,为非户籍人口市民化创造有利条件。
【文章来源】:人口与发展. 2020,2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乡-城和城-城非户籍人口社区参与的比较
人口学变量“年龄”和“性别”对非户籍人口的社区参与显著的影响。年龄对城-城非户籍人口的公共型参与、权益型参与以及乡-城非户籍人口的权益型参与有正向影响。“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命历程中个体与社区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图2以城-城非户籍人口为例,直观地展示了年龄与个体社区参与率之间的关系:在青年时期,非户籍人口对社区的依赖性较低,呈现出“弱”参与状态,三类社区参与率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三类社区参与率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公共型参与和权益型参与在大约46岁左右还出现了加速增长趋势,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年龄越大,非户籍人口谋求身份认同、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利益的需要越强烈。性别因素仅对福利型社区参与产生影响。在乡-城和城-城非户籍人口中,女性福利型参与率显著高于男性。具体来说,与女性相比,男性福利型社区参与行为的发生比平均下降25%和32%(6)。福利型社区参与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社会性别分工有关,从而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参与共享社区资源这类福利型社区活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聚居空间考察——以南京市红庙小区为例[J]. 康达西,殷洁. 城市问题. 2018(02)
[2]身份、场域和认同: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唐有财,侯秋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本地化的体制性困境[J]. 王春光. 学海. 2017(02)
[4]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 张志宏,张璇. 城市发展研究. 2016(10)
[5]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边缘化与市民化路径——基于TT&DTHM模型的分析[J]. 鲁强. 上海经济研究. 2016(05)
[6]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场域的结构性因素[J]. 颜玉凡,叶南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7]农民工举家迁移决策的理论分析及检验[J]. 李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6)
[8]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 杨菊华,王毅杰,王刘飞,刘传江,陈友华,苗国,王谦. 人口与发展. 2014(03)
[9]“社区参与”的内生逻辑与现实路径——基于参与—回报理论的分析[J]. 冯敏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1)
[10]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刘晋飞.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06)
本文编号:3425131
【文章来源】:人口与发展. 2020,2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乡-城和城-城非户籍人口社区参与的比较
人口学变量“年龄”和“性别”对非户籍人口的社区参与显著的影响。年龄对城-城非户籍人口的公共型参与、权益型参与以及乡-城非户籍人口的权益型参与有正向影响。“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命历程中个体与社区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图2以城-城非户籍人口为例,直观地展示了年龄与个体社区参与率之间的关系:在青年时期,非户籍人口对社区的依赖性较低,呈现出“弱”参与状态,三类社区参与率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三类社区参与率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公共型参与和权益型参与在大约46岁左右还出现了加速增长趋势,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年龄越大,非户籍人口谋求身份认同、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利益的需要越强烈。性别因素仅对福利型社区参与产生影响。在乡-城和城-城非户籍人口中,女性福利型参与率显著高于男性。具体来说,与女性相比,男性福利型社区参与行为的发生比平均下降25%和32%(6)。福利型社区参与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社会性别分工有关,从而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参与共享社区资源这类福利型社区活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聚居空间考察——以南京市红庙小区为例[J]. 康达西,殷洁. 城市问题. 2018(02)
[2]身份、场域和认同: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唐有财,侯秋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本地化的体制性困境[J]. 王春光. 学海. 2017(02)
[4]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 张志宏,张璇. 城市发展研究. 2016(10)
[5]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边缘化与市民化路径——基于TT&DTHM模型的分析[J]. 鲁强. 上海经济研究. 2016(05)
[6]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场域的结构性因素[J]. 颜玉凡,叶南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7]农民工举家迁移决策的理论分析及检验[J]. 李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6)
[8]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 杨菊华,王毅杰,王刘飞,刘传江,陈友华,苗国,王谦. 人口与发展. 2014(03)
[9]“社区参与”的内生逻辑与现实路径——基于参与—回报理论的分析[J]. 冯敏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1)
[10]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刘晋飞.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06)
本文编号:3425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2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