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流动人口的致贫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发布时间:2021-10-18 14:23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农村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之后,脱贫攻坚战全面获胜,我国将进入后扶贫时期,扶贫工作的重心将由绝对贫困逐步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跨行政区的流动成为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中显著且常态的社会现象,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城市流动人口进行城际流动后,社会支持网络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且因未能平等地享受到流入地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等原因,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甚至陷入贫困境地,其贫困问题相比城市居民贫困、农村贫困而言更加复杂,在后扶贫时期,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为治理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亟需理解其贫困的形成机理,把握其致贫因素。本文立足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实际贫困情况,在梳理现有城市流动人口贫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因子分析、相关分析、logistics回归及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综合运用结构化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构建城市贫困流动人口致贫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结构规则、结构资源、个体意识及社会支持网络四个维度系统分析城市贫困流动人口的致贫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规则对贫困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结构...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贤,2005;郑功成,2007)2021,也即人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第二,从经济角度出发,关注经济劳动行为的发生。认为流动人口以谋生营利(吴明伟、吴晓,2005)22、寻求就业机会(苗苗,2006)23为目的从外地流入城市,进而开展经济相关业务活动,成为就业不稳定的外地劳动力群体。第三,从社会角度出发,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动。认为人口流动是因求学、婚姻等原因而进行的迁移(关信平,2014)24。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流动人口是离开户口登记地到另一行政区域居注工作和生活,同时户籍不发生迁移的人口。2.流动人口的贫困研究在中国知网以“主题=流动人口”并含“主题=贫困”进行检索,只选择核心期刊及CSSCI,对非论文文献进行筛选,将筛选后的学术论文导入CiteSpaceV软件,选择关键词进行聚类统计分析,经过可视化聚类和以关键词命名得到的图谱如图1-2所示。图1-2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的聚类图谱资料来源:Citespace分析20陈敦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110-114.21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2007,(6):8-11.22吴明伟,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23苗苗.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9):41-43.24关信平.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实质及相关政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70-76.
第一章导论17使用CLDS(2016)数据及说明数据的使用、处理方法。第三章:城市贫困流动人口致贫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理论框架,从CLDS(2016)调查问卷中找出与四个维度对应的测量指标,构建实证研究的测量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将各个维度与Y(是否贫困)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间存在的中介效应及其作用程度。第四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依据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本文所得结论与学术界目前关于城市贫困流动人口的致贫因素的相关研究结果及本文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做一个简要讨论,最后及提出城市贫困流动人口脱贫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图如下:图1-3本文的结构框架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研究[J]. 李梦娜. 农村经济. 2019(05)
[2]行为视角下的贫困研究新动态[J]. 方迎风. 经济学动态. 2019(01)
[3]中国城市贫困现象的实证研究[J]. 王锴. 重庆社会科学. 2018(11)
[4]农民工城市贫困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多维度视角的探索[J]. 何水.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5]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J]. 莫光辉,张菁.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03)
[6]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扶贫策略[J]. 韩淑娟.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2)
[7]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致贫原因研究——基于北京、深圳、惠州的微观调查[J]. 韩镇宇,魏后凯,苏红键,王宁. 人口学刊. 2017(03)
[8]中国城市农民工多维贫困测度与精准扶贫策略选择[J]. 程世勇,秦蒙. 教学与研究. 2017(04)
[9]流动就业者社会支持的结构、断裂与重塑[J]. 丛晓峰,吴限红. 理论学刊. 2017(01)
[10]城市农民工多维贫困及治理路径研究[J]. 刘文烈,魏学文. 齐鲁学刊. 2016(06)
本文编号:3442955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贤,2005;郑功成,2007)2021,也即人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第二,从经济角度出发,关注经济劳动行为的发生。认为流动人口以谋生营利(吴明伟、吴晓,2005)22、寻求就业机会(苗苗,2006)23为目的从外地流入城市,进而开展经济相关业务活动,成为就业不稳定的外地劳动力群体。第三,从社会角度出发,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动。认为人口流动是因求学、婚姻等原因而进行的迁移(关信平,2014)24。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流动人口是离开户口登记地到另一行政区域居注工作和生活,同时户籍不发生迁移的人口。2.流动人口的贫困研究在中国知网以“主题=流动人口”并含“主题=贫困”进行检索,只选择核心期刊及CSSCI,对非论文文献进行筛选,将筛选后的学术论文导入CiteSpaceV软件,选择关键词进行聚类统计分析,经过可视化聚类和以关键词命名得到的图谱如图1-2所示。图1-2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的聚类图谱资料来源:Citespace分析20陈敦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110-114.21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2007,(6):8-11.22吴明伟,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23苗苗.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9):41-43.24关信平.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实质及相关政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70-76.
第一章导论17使用CLDS(2016)数据及说明数据的使用、处理方法。第三章:城市贫困流动人口致贫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理论框架,从CLDS(2016)调查问卷中找出与四个维度对应的测量指标,构建实证研究的测量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将各个维度与Y(是否贫困)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间存在的中介效应及其作用程度。第四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依据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本文所得结论与学术界目前关于城市贫困流动人口的致贫因素的相关研究结果及本文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做一个简要讨论,最后及提出城市贫困流动人口脱贫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图如下:图1-3本文的结构框架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研究[J]. 李梦娜. 农村经济. 2019(05)
[2]行为视角下的贫困研究新动态[J]. 方迎风. 经济学动态. 2019(01)
[3]中国城市贫困现象的实证研究[J]. 王锴. 重庆社会科学. 2018(11)
[4]农民工城市贫困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多维度视角的探索[J]. 何水.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5]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J]. 莫光辉,张菁.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03)
[6]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扶贫策略[J]. 韩淑娟.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2)
[7]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致贫原因研究——基于北京、深圳、惠州的微观调查[J]. 韩镇宇,魏后凯,苏红键,王宁. 人口学刊. 2017(03)
[8]中国城市农民工多维贫困测度与精准扶贫策略选择[J]. 程世勇,秦蒙. 教学与研究. 2017(04)
[9]流动就业者社会支持的结构、断裂与重塑[J]. 丛晓峰,吴限红. 理论学刊. 2017(01)
[10]城市农民工多维贫困及治理路径研究[J]. 刘文烈,魏学文. 齐鲁学刊. 2016(06)
本文编号:3442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4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