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5 06:40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网络整体布局呈现不规则"六边形"结构,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线条密度逐渐稀疏,线条宽度逐渐缩窄,人口流动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流动数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层级网络空间形态呈现出不同特征;人口流动首位联系分析显示,众多省份的人口流向箭头指向广东,广东2000—2015年始终保持人口流入状态;西部内陆地区普遍呈现人口流出状态,东南沿海地区则成为其人口流入的首位联系对象;人口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显示,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与中介中心性三种网络结构无一例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省际人口的流动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反映。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5(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空间形态及其演变(二)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分级空间形态特征
流动呈现出更加猛烈的势头,网络的等级差异趋于缓和。三级网络空间结构将一级、二级网络空间结构包围起来,不仅联系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还将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首次连接起来,结构错综复杂、连接紧密,依旧呈现多中心结构。2000—2015年,三级网络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网络的密度更为集中,反映了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活力之旺盛。四级网络空间结构将一级、二级、三级网络空间结构都包围起来,呈现出不规则“六边形”结构,且结构的重心偏向东部地区,说明中国省际人口流动在东部地区的活跃度高于西部地区。图2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分级空间形态及其演变四、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首位联系特征图3显示了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首位联系结构,箭头所指方向为人口流动方向。由图3可以看出,众多省份的人口流向箭头指向广东,广东2000—2015年始终保持人口流入状态,这也使得广东成为较“年轻的”省份,人口的流入延缓了其人口老龄化速度,为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辽宁为东北地区三省份的首位联系对象,吉林、黑龙江的人口流入辽宁,为辽宁的发展带来人口红利。西部地区省份普遍呈现人口流出状态,东部地区省份则成为其人口流入的首位联系对象。
·72·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根据自然断点法对人口流动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图3显示,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规模小,以三级、四级流动规模为主,且其首位联系对象范围仍然位于西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发生首位联系的现象少,新疆、四川为西部地区的主要首位联系对象。中部地区首位联系的特征为以广东为终点的指向型结构,且2000—2015年这一结构保持稳定,中部地区的首位联系规模较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明显偏大,主要原因为中部地区外出务工者数量多于其他地区,且对外出务工进行地域选择时更多人的意向为就业机会多的广深地区。东部地区的首位联系特征则体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结构,分别有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中心,北京主要作为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天津、辽宁的首位联系对象,上海则主要汇集江浙皖地区的人口流向,作为这三个省份的首位联系对象,广东则汇集了东部地区部分省份、中部地区大多数省份、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人口流向,这与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带给人们的巨大吸引力是分不开的。图3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首位联系五、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一)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指与该节点发生直接连接的节点个数,反映了该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点度中心性越高,与该节点发生直接连接的节点数量越多,即该节点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越突出。图4显示,广东的点度中心性居于首位,且2000—2015年始终保持核心地位。2000年,北京在网络结构中位于第二。2005年,广州仍保持明显领先地位,但北京与上海的点度中心性差距明显缩小,其他省份与2000年相比变化较校2010年,广东省核心地位稳固,但上海已超过北京位于第二,且江苏、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信息流空间传播特征的研究[J]. 毕硕本,黄铜,赵爱,刘少丽,万蕾. 计算机科学. 2018(12)
[2]考虑自建仓库时的集团企业多级物流网络规划研究[J]. 宁方华,胡春婷. 经营与管理. 2018(12)
[3]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及其解释[J]. 盛广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1)
[4]电网企业应急物流网络布局优化设计研究[J]. 王波,郭璘,Jozef Ristve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09)
[5]泛长三角人口流动网络及其特征研究[J]. 赵落涛,曹卫东,魏冶,张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4)
[6]2015年我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格局[J]. 赵梓渝,王士君. 人口研究. 2017(03)
[7]基于铁路客运流的环渤海城市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J]. 马学广,李鲁奇. 经济地理. 2017(05)
[8]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短期人口流动研究[J]. 王贤文,王虹茵,李清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9]有向加权城市网络的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以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为例[J]. 赵梓渝,魏冶,王士君,庞瑞秋. 地理研究. 2017(04)
[10]基于SNA的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量化及优化策略研究[J]. 祁神军,蔡加忠,张云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本文编号:3456854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5(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空间形态及其演变(二)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分级空间形态特征
流动呈现出更加猛烈的势头,网络的等级差异趋于缓和。三级网络空间结构将一级、二级网络空间结构包围起来,不仅联系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还将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首次连接起来,结构错综复杂、连接紧密,依旧呈现多中心结构。2000—2015年,三级网络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网络的密度更为集中,反映了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活力之旺盛。四级网络空间结构将一级、二级、三级网络空间结构都包围起来,呈现出不规则“六边形”结构,且结构的重心偏向东部地区,说明中国省际人口流动在东部地区的活跃度高于西部地区。图2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分级空间形态及其演变四、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首位联系特征图3显示了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首位联系结构,箭头所指方向为人口流动方向。由图3可以看出,众多省份的人口流向箭头指向广东,广东2000—2015年始终保持人口流入状态,这也使得广东成为较“年轻的”省份,人口的流入延缓了其人口老龄化速度,为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辽宁为东北地区三省份的首位联系对象,吉林、黑龙江的人口流入辽宁,为辽宁的发展带来人口红利。西部地区省份普遍呈现人口流出状态,东部地区省份则成为其人口流入的首位联系对象。
·72·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根据自然断点法对人口流动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图3显示,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规模小,以三级、四级流动规模为主,且其首位联系对象范围仍然位于西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发生首位联系的现象少,新疆、四川为西部地区的主要首位联系对象。中部地区首位联系的特征为以广东为终点的指向型结构,且2000—2015年这一结构保持稳定,中部地区的首位联系规模较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明显偏大,主要原因为中部地区外出务工者数量多于其他地区,且对外出务工进行地域选择时更多人的意向为就业机会多的广深地区。东部地区的首位联系特征则体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结构,分别有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中心,北京主要作为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天津、辽宁的首位联系对象,上海则主要汇集江浙皖地区的人口流向,作为这三个省份的首位联系对象,广东则汇集了东部地区部分省份、中部地区大多数省份、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人口流向,这与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带给人们的巨大吸引力是分不开的。图3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首位联系五、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一)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指与该节点发生直接连接的节点个数,反映了该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点度中心性越高,与该节点发生直接连接的节点数量越多,即该节点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越突出。图4显示,广东的点度中心性居于首位,且2000—2015年始终保持核心地位。2000年,北京在网络结构中位于第二。2005年,广州仍保持明显领先地位,但北京与上海的点度中心性差距明显缩小,其他省份与2000年相比变化较校2010年,广东省核心地位稳固,但上海已超过北京位于第二,且江苏、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信息流空间传播特征的研究[J]. 毕硕本,黄铜,赵爱,刘少丽,万蕾. 计算机科学. 2018(12)
[2]考虑自建仓库时的集团企业多级物流网络规划研究[J]. 宁方华,胡春婷. 经营与管理. 2018(12)
[3]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及其解释[J]. 盛广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1)
[4]电网企业应急物流网络布局优化设计研究[J]. 王波,郭璘,Jozef Ristve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09)
[5]泛长三角人口流动网络及其特征研究[J]. 赵落涛,曹卫东,魏冶,张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4)
[6]2015年我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格局[J]. 赵梓渝,王士君. 人口研究. 2017(03)
[7]基于铁路客运流的环渤海城市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J]. 马学广,李鲁奇. 经济地理. 2017(05)
[8]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短期人口流动研究[J]. 王贤文,王虹茵,李清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9]有向加权城市网络的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以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为例[J]. 赵梓渝,魏冶,王士君,庞瑞秋. 地理研究. 2017(04)
[10]基于SNA的建筑企业组织角色网络权力量化及优化策略研究[J]. 祁神军,蔡加忠,张云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本文编号:3456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5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