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3 07:55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践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性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我国降低人口数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未来的时间里,如何使生育政策继续为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服务,是一项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不同时期对我国的生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介绍了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50年前的鼓励生育政策到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总结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对该政策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就业少的问题呈高压重负,人口老龄化问题须未雨绸缪。在本文的最后,介绍了目前我国生育政策所面临的新背景和新形势,我国人口问题要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来解决,在面临上述种种问题的形势下,回顾和总结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建议。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49年~2004年自然增长率等变化趋势
由图 3.1 可以看出,在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由 1980 年的 107 上升到 113.3,1994 年达到 116.3,而 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到 119.72,比正常范围高出 14 个百分点。20 多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 80 年代有升有降,起伏较大,进入 90 年代后不仅毫无缓和迹象,而且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到 1999 年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 122.7。从失调范围来看,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已占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和地区,并且呈现重度、长期、整体偏高的特点,只有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属于正常范围,其余地区都超出正常范围。“超标”的省区中,5 个省份出生性别比高达 120~13之间,而广东和海南省则高达 130.3 和 135.6,属于极度失衡。
2014 年将达到 2 亿,2026 年将达到 3 亿,2037 年超过 4 亿,2051 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 3~4 亿的规模。由此可见,如此庞大规模的老年口,将对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影响。表 3.2 2008 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指标 年末数 比重(%)全国总人口数其中:城镇乡村其中:男性女性其中:0~1415~5960 岁及以上其中:65岁及以上132802606677213568357644452516691647159891095610045.754.351.548.519.069.012.08.3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根据统计公报整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形成与稳定——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J]. 汤兆云. 中共党史资料. 2008(02)
[2]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J]. 王胜今,于潇. 人口学刊. 2007(05)
[3]从中国的人口现状看现行的生育政策[J]. 王晶晶.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4]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J]. 张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8)
[5]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对其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J]. 张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06(03)
[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口政策拓展的战略思考[J]. 金小桃,周学馨,朱尧耿. 南方人口. 2005(04)
[7]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研究[J]. 吕红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8]打造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中国人口政策[J]. 曹宝石,毛彩菊. 兰州学刊. 2005(03)
[9]论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战略[J]. 周学馨.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07)
[10]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评价[J]. 汤兆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02)
本文编号:347332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49年~2004年自然增长率等变化趋势
由图 3.1 可以看出,在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由 1980 年的 107 上升到 113.3,1994 年达到 116.3,而 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到 119.72,比正常范围高出 14 个百分点。20 多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 80 年代有升有降,起伏较大,进入 90 年代后不仅毫无缓和迹象,而且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到 1999 年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 122.7。从失调范围来看,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已占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和地区,并且呈现重度、长期、整体偏高的特点,只有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属于正常范围,其余地区都超出正常范围。“超标”的省区中,5 个省份出生性别比高达 120~13之间,而广东和海南省则高达 130.3 和 135.6,属于极度失衡。
2014 年将达到 2 亿,2026 年将达到 3 亿,2037 年超过 4 亿,2051 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 3~4 亿的规模。由此可见,如此庞大规模的老年口,将对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影响。表 3.2 2008 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指标 年末数 比重(%)全国总人口数其中:城镇乡村其中:男性女性其中:0~1415~5960 岁及以上其中:65岁及以上132802606677213568357644452516691647159891095610045.754.351.548.519.069.012.08.3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根据统计公报整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形成与稳定——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J]. 汤兆云. 中共党史资料. 2008(02)
[2]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J]. 王胜今,于潇. 人口学刊. 2007(05)
[3]从中国的人口现状看现行的生育政策[J]. 王晶晶.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4]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J]. 张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8)
[5]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对其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J]. 张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06(03)
[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口政策拓展的战略思考[J]. 金小桃,周学馨,朱尧耿. 南方人口. 2005(04)
[7]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研究[J]. 吕红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8]打造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中国人口政策[J]. 曹宝石,毛彩菊. 兰州学刊. 2005(03)
[9]论新时期我国人口发展战略[J]. 周学馨.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07)
[10]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评价[J]. 汤兆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02)
本文编号:3473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7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