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5 15:32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持续30多年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被称为“东亚奇迹”。已有的研究表明,充分利用了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是东亚经济增长出现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人口转变过程所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超出稳态经济增长之外的额外经济成果,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我国现在正处在劳动力丰富供给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将很快转变成遏制经济增长的老年人口负担。如果在这一暂时性的人口红利期内不能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潜力,使其充分发挥效率,就会丧失通过兑现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绝佳机会。如何利用好中国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增长,便成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介绍了人口红利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并通过对中国人口红利变化趋势及其阶段性的分析,说明人口转变过程的快速完成使得我国的人口红利具有典型的转变快、持续短的特点。人口转变使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到2030年左右人口红利期结束,揭示了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未来十年是我国人口红利最丰厚的时期。其次,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实证分析考察了人口红利对中...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变动情况(%0)

中国经济学,经济增长,比重,劳动力


使得财富积累的速度比较快。在改革开放近30年间(1978年至2006年)的年平均9.6ry0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见图3.1):第一是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就是投资做出了28%的贡献。第二是劳动力的数量,抛开劳动力的质量不说,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做出24ry0的贡献。第三是人力资本的贡献,将劳动力资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分解出来,人力资本对GDP的增长也做出了24%的贡献。第四是劳动力的转移,即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农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非农产业)流动过程对增长的贡献率为Z10k。此外,还有3%可以看作是其他体制改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未解释3%劳动力转移21%人力资本24%劳动力24%物质资本28%图3.1中国经济学家统计的各要素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重资料来源: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世界银行,经济增长,比重,红利


GDP增长做出了21%的贡献,这也是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表现,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就是人口红利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世界银行也有一项类似的研究(见图3.2),研究表明物质资本对改革期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份额为17%,劳动力转移贡献了16%,而一个较大的未解释部分为30%。这和中国经济学家的估计数据不一样,但是原理一样,也可以从中看到物资资本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同时,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并且都可以归结到人口红利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中国人口红利及其兑现途径[J]. 朱洪,郭正模.  西北人口. 2007(02)
[2]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 王德文.  中国人口科学. 2007(01)
[3]人口机会窗口期≠经济高速增长期[J]. 穆光宗.  中国企业家. 2006(07)
[4]“人口红利”消失值得恐惧吗?[J]. 余南平.  中国企业家. 2006(07)
[5]“人口红利”消失的隐忧[J]. 蔡昉.  中国企业家. 2006(07)
[6]“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 蔡昉,王美艳.  开放导报. 2006(01)
[7]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 陈友华.  人口研究. 2005(06)
[8]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J]. 沈君丽.  南方人口. 2005(01)
[9]人口红利与广东经济增长[J]. 施娜柯.  统计与决策. 2005(05)
[10]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  人口研究. 2004(05)



本文编号:3478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478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b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