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致的城乡利益分享与不同步的城镇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1-11-23 05:29
文章在区分了城乡收入利益和消费利益的基础上,考察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之间城乡利益分享机制及城镇化进程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有利于城市的倒U形变化,城乡消费差距存在从有利于农村到有利于城市的?形变化。(2)劳动人口城镇化受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影响显著,而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受城乡消费差距变化影响显著,呈现城乡市场—家庭可分的城镇化模式,形成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差距先升后降的倒U形变化。(3)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由劳动人口主导的欠发达前期、劳动与非劳动人口并重的中等发展跨越期和非劳动人口主导高度发达后期的阶段性差异,也对应了人口城镇化的不同政策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城乡消费差距,从A点到B点的图1城乡差距的变化缩小,但始终保持正值
图2随经济发展的劳动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口与非劳动人口分别为独立的决策主体时,二者必然存在不一致的城镇化迁移决策机制。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决策受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更大,而非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受城乡消费差距变化的影响更大。在实际的城镇化进程中,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往往以家庭的形式相互依存“制定有关迁移的决策单位可能是家庭而不是个人”,“人口迁移是农村家庭为实现最优化所选择的一种手段”(Becker等,1999)。Massey(1990)、Stark(1991)和Lucas(1997)的研究表明,尽管农村家庭的城镇化迁移是家庭决策,实际的城镇化迁移并不总是家庭整体一次性举家迁移。在发展中国家往往由家庭支持劳动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人口先行迁移,而劳动人口则通过城市就业收入反馈,形成家庭内对城镇化迁移利益的共享。随着经济发展,当出现有利于城市的城乡消费差距,城乡两地分居造成的家庭消费不经济现象更加突出,存在家庭共享的诸多大宗耐用品逐渐进入家庭消费集合,这使前期进城劳动移民家庭中的老年、少儿等非劳动人口跟随城镇化迁移利益快速上升。可见,由于家庭整体对迁移成本和风险的分担,加剧了经济发展前期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家庭居住分离、由劳动人口先行的城镇化迁移决策和实际迁移行为,加剧了经济发展后期非劳动人口跟随先期进城劳动人口的举家城镇化迁移。(二)不同步的城镇化进程与城镇化的阶段特征微观层面的人口和家庭城镇化迁移决策和迁移行为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宏观层面的人口城镇化统计指标变化,用VL、VN分别表示随经济发展的劳动人口城镇化速度和非劳动人口城镇化速度。用YL、YN分别表示随经济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年龄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基于联合国URPAS数据的考察[J]. 李恩平. 中国人口科学. 2018(04)
本文编号:3513225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城乡消费差距,从A点到B点的图1城乡差距的变化缩小,但始终保持正值
图2随经济发展的劳动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口与非劳动人口分别为独立的决策主体时,二者必然存在不一致的城镇化迁移决策机制。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决策受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更大,而非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受城乡消费差距变化的影响更大。在实际的城镇化进程中,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往往以家庭的形式相互依存“制定有关迁移的决策单位可能是家庭而不是个人”,“人口迁移是农村家庭为实现最优化所选择的一种手段”(Becker等,1999)。Massey(1990)、Stark(1991)和Lucas(1997)的研究表明,尽管农村家庭的城镇化迁移是家庭决策,实际的城镇化迁移并不总是家庭整体一次性举家迁移。在发展中国家往往由家庭支持劳动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人口先行迁移,而劳动人口则通过城市就业收入反馈,形成家庭内对城镇化迁移利益的共享。随着经济发展,当出现有利于城市的城乡消费差距,城乡两地分居造成的家庭消费不经济现象更加突出,存在家庭共享的诸多大宗耐用品逐渐进入家庭消费集合,这使前期进城劳动移民家庭中的老年、少儿等非劳动人口跟随城镇化迁移利益快速上升。可见,由于家庭整体对迁移成本和风险的分担,加剧了经济发展前期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家庭居住分离、由劳动人口先行的城镇化迁移决策和实际迁移行为,加剧了经济发展后期非劳动人口跟随先期进城劳动人口的举家城镇化迁移。(二)不同步的城镇化进程与城镇化的阶段特征微观层面的人口和家庭城镇化迁移决策和迁移行为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宏观层面的人口城镇化统计指标变化,用VL、VN分别表示随经济发展的劳动人口城镇化速度和非劳动人口城镇化速度。用YL、YN分别表示随经济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年龄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基于联合国URPAS数据的考察[J]. 李恩平. 中国人口科学. 2018(04)
本文编号:3513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51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