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与长寿风险度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08:45
  文章利用1950~2018年人口死亡率数据,研究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动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随机死亡率模型,度量中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长寿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1950~1981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死亡率降低速度随年龄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且性别间的差异较小。(2)1981~2005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平稳下降,0岁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大幅提高,15~59岁男性人口死亡率降低明显减速,导致平均预期寿命逐渐低于女性。(3)2005~2015年人口粗死亡率上升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年龄别死亡率仍保持下降趋势,且60岁及以上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较前两阶段显著提升。(4)在人口死亡率预测方面,稳健模型考虑了死亡率变动趋势,提高了长期预测的合理性。(5)在长寿风险度量方面,稳健模型具有较低的模型风险,对长寿风险的度量更加保守,能够为养老金体系留存更充足的风险资本。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与长寿风险度量研究


~2018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趋势

年龄分布,联合国,变动趋势,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201719年第53期图21950~2018年中国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资料来源:同图1。图11950~2018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趋势资料来源:1951~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图31950~1981年年龄别死亡率下降绝对值变动趋势资料来源:1950年数据来自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7》;1981年数据来自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为正值;然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死亡率恶化到1960年的25.43‰,增幅最高超过70%,且年龄效应因子为负值;1961年开始,死亡率重新进入快速下降通道,1965年突破10‰关口,降低至9.50‰,1981年降低至6.36‰。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属于非经常性事件,对死亡率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并且很快得到修复,并没有改变死亡率快速下降的趋势。1981~2005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下降速度开始减缓,维持在6‰~7‰之间,整体上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2005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开始上升,且年龄效应因子为负值,一直持续至今。(四)中国年龄别人口死亡率变动趋势分析1.人口死亡率加速下降阶段(1950~1981年)1950~1981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加速下降,年龄别人口死亡率下降的绝对和相对数值均较大,但年龄分布呈现特殊规律(见图3、图4)。图3展示了1950~1981年人口死亡率下降绝对数值的变动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变动呈现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的趋势。其中,0岁人口死亡率下降程度相对较高,男性由1950年的142.93‰下降到1981年的52.00‰;同期女性由138.70‰下降到50.00‰。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下降的绝对值迅速减小,15~

年龄分布,变动趋势,绝对值,人口死亡率


图51981~2005年年龄别死亡率下降绝对值变动趋势资料来源:1981和2005年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图61981~2005年年龄别死亡率下降相对值变动趋势资料来源:同图5。图41950~1981年年龄别死亡率下降相对值变动趋势资料来源:同图3。率降低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水平均较高,15岁开始相对值呈下降趋势,且一直保持至极限年龄处。从性别角度看,两性人口死亡率均处于加速下降阶段,变动趋势较为一致,并未出现分化。2.人口死亡率平稳下降阶段(1981~2005年)1981~2005年,中国人口粗死亡率平稳下降,但年龄别人口死亡率下降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的波动性均较大(见图5、图6)。图5展示了1981~2005年人口死亡率降低的绝对数值变动趋势,与1950~1981年相似,呈现出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的规律。此阶段人口死亡率下降绝对数值较上一阶段均显著降低,且性别间差异变校死亡率下降绝对数值的峰值出现在85~89岁年龄组,其中男性为51.87‰,女性为49.38‰,相对于上一阶段推后了10岁。图6展示了1981~2005年人口死亡率变动相对数值的年龄分布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变动的相对水平呈现出较大的性别差异。0~14岁,人口死亡率下降的相对水平整体高于1950~1981年,且随年龄增长降低速度不断加快,男性人口降低速度高于女性;15~59岁男性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放缓,且在30~34岁年龄组略低于0,然后缓慢上升,而女性人口死亡率下降速度保持较高水平;60岁及以上人口死亡率变动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且随年龄在低位呈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险公司长寿风险度量[J]. 赵明,王晓军.  统计研究. 2015(12)
[2]Lee-Carter模型在模型生命表拓展中的应用——以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为例[J]. 黄匡时.  人口研究. 2015(05)
[3]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的调整与校正[J]. 李鸿斌,顾建明,丁晓莉,丁燕.  中国卫生统计. 2015(03)
[4]中国高龄人口死亡率随机波动趋势分析[J]. 王晓军,赵明.  统计研究. 2014(09)
[5]六普数据中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概率的质疑与评估[J]. 赵梦晗,杨凡.  人口研究. 2013(05)
[6]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比较分析[J]. 王晓军,米海杰.  统计研究. 2013(02)
[7]低年龄人口数据质量的分析与评价[J]. 翟振武,陶涛.  中国人口科学. 2010(01)
[8]中国婴儿死亡率模式[J]. 达德利·鲍思顿,方地.  人口研究. 1991(03)
[9]中国婴儿死亡率分析[J]. 周有尚,饶克勤,张德英.  中国人口科学. 1989(03)
[10]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可信度[J]. 游允中.  人口与经济. 1984(06)



本文编号:3555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555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a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