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发布时间:2017-05-11 18:02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西藏、青海2省区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主要道路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河流水系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居民点是人口分布的重要指示因子。以GIS软件为工具,通过较为客观的方式赋予各影响因子人口分布影响权重,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了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显示,通过数据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0,与试验区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75。最终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既与各市县统计型人口数据保持一致,又反映了各市县内部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青藏高原 人口 统计数据 空间化
【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WDC-中国再生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完善与服务"(2001DEA30027- 00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专项"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INF105-SDB-1-18)~~
【分类号】:C924.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口数据通常是以行政区为单元,通过统计、普查、逐级汇总获得。因此,利用GIS表现人口数据的常规方法是:为统计单元建立多边形边界数据库,把人口作为这些多边形的属性数据进行存储,各种分析和操作均基于一系列统计单元[2]。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区域内人口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郑 度,李双成,阎建忠;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2 孟向京,贾绍凤;中国省级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1993年03期

3 孙根年;国家区域公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NP关系的统计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徐建刚,梅安新,,韩雪培;城市居住人口密度估算模型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4年03期

5 何筠,何钧超;人口密度与森林覆被数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华,华波,周显祥,张婷;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2 郭正刚,程国栋,王根绪;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嵩草草甸植物多样性分析[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3 王小丹,陈斌如,高攀,程根伟;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金君,李成名,林宗坚;人口遥感估算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2年03期

5 钟凯文;黎景良;张晓东;;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GDP数据空间化方法的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年03期

6 张晓军,贾永胜,张均;贵阳市乌当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7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9 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6期

10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訾建峰;;区域公路网总体规模确定的方法[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新岐;王晓华;李长升;;土壤固化剂在路基处理、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镱锂;阎建忠;刘林山;郑度;;兰州至西宁铁路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红辉;江东;杨小唤;罗春;;遥感支持下的全国1KM格网GDP的空间化表达[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7 汤澍;周章;;试论花卉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影响[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双元;WTO框架下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齐实;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9年

3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勤科;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8 陈一梅;基于现代技术的河道浅滩演变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9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涛;区域公路网规划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樊彦芳;区域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机制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贾艳红;基于格网GIS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金富;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卢涛;区域可持续发展诸要素间协调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7 叶忱;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杨华珂;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万荣荣;GIS支持的绩溪县PRED系统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京;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会义,何书金,张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2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3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4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5 张明;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1期

6 郑度;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6年04期

7 张杰,陈峰;铁路建设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J];交通环保;2000年05期

8 赵丰钰,张富强,闫朝峰,张金文;格尔木市沙漠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海环境;1997年01期

9 魏振铎;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与防治意见[J];青海环境;1998年02期

10 罗湘华,倪晋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山;;广州已逼近人口“临界点”?[J];黄金时代;2007年05期

2 ;附表1:2007年G-20经济体人口及居世界的位次[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S1期

3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我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J];山西政报;2009年18期

4 李鹏;徐跃通;;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匡文慧;杜国明;;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曲秀琴;;黑龙江省探索多元人口早教服务模式[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9期

7 王太平;唐景;葛万里;;建立“四项”机制 破解工作难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8期

8 孙玉莲;赵永涛;曹伟超;于慧;马月伟;;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以“五到家”为载体 打造人口计生惠民福民品牌[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7期

10 薛敏灵;;海西建设 漳浦争先[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邦固;徐建刚;韩雪培;祁毅;梅安新;;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的上海人口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丹妮;张茜;周之聪;;基于空间句法的南京城市肌理与人口密度相关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徐丹;;大连市人口时空变动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文钰;;基于人口分布的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研究: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冉光艳;;贵州人口安全状况分析与思考[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傅学良;;对中国近代思想家解决我国人口过剩问题方案的述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雪;“十二五”二三线城市将增大人口密度[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记者 杨群;上海人口密度:3631人/平方公里[N];解放日报;2011年

3 早报记者 顾文剑 实习生 孙甬超;上海外环外区域人口密度5年增长31%[N];东方早报;2010年

4 李松;震后反思:人口密度意味着什么[N];上海科技报;2008年

5 孙刚;沪苏浙人口密度:全国的5倍[N];解放日报;2008年

6 卢文军;我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73人[N];郑州日报;2007年

7 实习记者 杨学聪;北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88人[N];北京日报;2005年

8 吉强;江苏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5.36倍[N];新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杨晋;一半厦门人挤在岛内住[N];厦门日报;2010年

10 黄明钢 通讯员 和晓峰 周树南;深圳人口密度多少为宜?[N];深圳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景楠;基于多智能体与GIS的城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通格(Bayaraa Naranlungalag);蒙古国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安;中国人口密度模拟、误差分析及其软件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彩仙;中国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关系[D];新疆大学;2006年

3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4 鲍杰;福州人口与聚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包红霞;内蒙古牧区发展中的人口经济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刘正广;空间尺度与人口分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王宇;当代中国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新形势、新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雅雯;基于GIS的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贾宁;基于分形的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真;基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与人口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57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