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人口流动视角下丹凤县城乡空间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11:04
  人口迁移驱动的城镇化及农村人口空心化始终伴随在城乡空间演变历程之中,随着户籍政策的放宽及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城乡人口流动规模逐步增大,流动路径逐渐多元化,也使得城乡体系结构以及不同地域空间呈现出差异性的演变特征。未来城乡空间仍处在人口流动和城乡格局的动态变化中,前瞻性地预判城乡人口的流动规模及路径,对厘清城乡空间发展的态势及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域空间进行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综合城乡规划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关于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演变互动相关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态势,以丹凤县域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建设基本情况问卷的发放、乡村居民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访谈,结合人口普查及历年城乡建设用地数据梳理丹凤县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化及城乡空间的演变历程,总结城乡人口演化与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丹凤县人口演化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人口流动经历了四个典型时期,人口于交通沿线分布相对集中,且随时间推演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镇区及中心村集聚,县域整体及乡村范围呈现出不同的人口流动特征。城乡空间体系、形态结构及不同地域空间均发生演变,乡村人口演化与空间演变...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人口流动视角下丹凤县城乡空间重构研究


研究范围及区位特征

示意图,模式,示意图,城乡一体化


1975)[14]。至此,城乡一体化作为关注城乡互动及融合的核心思想被广泛提及,其中“Desakota”模式是针对亚洲城乡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模式(麦基,1985),为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相互作用及关系转型相关研究逐渐强化,城镇与乡村空间逐渐视为一个整体网络化系统,分别由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子系统共同组成(FolmerH,1997)[15],城乡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及居民的生活就业等方面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逐步广泛应用。图2.1“Desakota”模式示意图资料来源:网络

示意图,人口流动,分析框架,空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科学认知人口流动对城乡空间发展的影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转型发展、调整城乡人口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2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建构图2.2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建构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2.1人口流动与城镇化人口流动始终伴随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之中,作为其微观主体与之相互促进,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加快了人口流动速度(赵民,1998)[40]。进入移民时期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决定了流动人口的分布,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动以远程流动为主且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叶裕民,黄壬侠,2004)[4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更大、增速快,迁移距离由近邻流动转变为近邻与远程并重,区域间流动人口聚集形态具有差异性(陈丙欣,叶裕民,2013)[42]。长期形成与“打工经济”相关联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促使人口输入地与流出地的城镇化特征具有差异性。其中,人口输入地流动人口增长态势逐步放缓,劳动力拉力减弱甚至出现部分劳动力回流现象;以中西部为主的人口流出地劳动力外流严重,城镇化驱动力不足而产生“异地城镇化”、“半城镇化”等特征,流动人口推动了非正式城镇化。农村总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不对称性”,且流出人口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赵民,陈晨,郁海文,2013)[43—4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演变特征与引导策略[J]. 张晓荣,杨辉.  规划师. 2019(22)
[2]秦巴山区典型乡村“三生空间”振兴路径探究——以商洛市花园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例[J]. 武联,余侃华,鱼晓惠,景文丽.  规划师. 2019(21)
[3]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及郓城县实践[J]. 陈朋,孙思远,丁心悦,李佩佩.  规划师. 2019(20)
[4]我国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1987—2010)[J]. 陈晨.  小城镇建设. 2019(09)
[5]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机制研究[J]. 王静,姚展鹏.  现代农业研究. 2019(09)
[6]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J]. 李志刚,陈宏胜.  城市规划. 2019(09)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体系规划的演进特征与启示[J]. 魏书威,王阳,陈恺悦,李晨洁,刘正坤.  规划师. 2019(16)
[8]欧洲乡村空间变迁驱动分析与借鉴[J]. 陆明,柳清.  规划师. 2019(12)
[9]日常流动视角下的上海市实有人口分布与流动性构成[J]. 王德,任熙元.  城市规划学刊. 2019(02)
[10]城乡关系转型中的乡村分化与多样化前景[J]. 张尚武,孙莹.  小城镇建设. 2019(02)

博士论文
[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研究[D]. 范昊.山西财经大学 2018
[2]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平原地区乡村居民点空间重组研究[D]. 陶德凯.华中科技大学 2018
[3]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论[D]. 郑圣峰.重庆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贫困山区乡村衰落与人口迁移[D]. 陈方.西南大学 2018
[2]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沂蒙山区镇村体系空间模式与规划方法[D]. 柴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历史古镇衰退与再生研究[D]. 朱圆玉润.重庆大学 2018
[4]山东省县域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与城镇化效应[D]. 董贝.曲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86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586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a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