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2-01-27 01:08
本文从生育率与预期寿命两个维度构建了世代交叠模型,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理论模型发现,生育率与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另一种是收入效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而言,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阻碍了经济增长,这正好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形相反。这一理论发现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生育率的正向收入效应与预期寿命的负向替代效应在发达国家中占据了主导力量,而生育率的负向替代效应与预期寿命的正向收入效应则在发展中国家起决定作用。过去40多年,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年均2.7241个百分点。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与预期寿命延长的正边际效应正在消退,向负边际效应转变。鉴于此,本文认为当前是中国出台提高生育率政策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较佳时期,既能对当前经济增长产生较小冲击,又能提高潜在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 2019,5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生育数量与存活概率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注:①和②分别表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路径
尼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卢旺达、塞加内尔、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斐济、危地马拉、圭亚那、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阿曼、巴拿马、秘鲁、斯威士兰、泰国、突尼斯、土耳其、乌拉圭、委内瑞拉奥地利、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希腊、中国香港、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韩国、马耳他、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图2给出了1971—2015年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1971年,中国实际人均GDP为238美元,远低于发展组的830美元;而2015年,中国实际人均GDP为6497美元,远高于发展组的1349美元,并且非常接近高发展组的7606美元。另一方面,1971—201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52%,大幅度高于低发展组的1.03%、高发展组的2.07%和发达组的2.28%。过去45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赶超,从低发展组进入了高发展组。图3a和图3b分别给出了1971—2015年总和生育率和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具有如下特点:总和生育率趋于下滑,而预期寿命趋于上升;低发展组具有高的总和生育率和短的预期寿图2各国历年经济增长变化趋势221王维国等:生育政策、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图3人口结构变量的变化趋势命,而发达组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中国、低发展组、高发展组和发达组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从1971年的5.322、6.771、5.509和2.642下降到2015年的1.617、4.159、2.250和1.665,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处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另一方面,中国、低发展组、高发展组和发达组的预期寿命分别从1971年的60.285岁、47.573岁、59.318岁和71.642岁上升到2015年的76.117岁、64.286岁、74.786岁和82.117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图4a和图4b分别给出了总和生育率和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其中黑线是使用核函数估计混合面板的结果。总和生育率与经济增长呈现出N型关系;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生育率水平较高时,生育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这主要发生在少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当生育率水平较低时,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这主要发生在一些高收入水平的发达国家;当生育率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生育率与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关系,目前大多数国家正处于这一个阶段。然而图4的研究忽视了如下一些问题:未考虑国家或地区间的禀赋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国家或地区间存在经济的空间关联;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图4的结果,其中,使用计量模型(24)能解决国家地区间存在差异(个体效应)的问题。图4人口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注:黑色实线是核密度曲线,小黑点是生育率或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的散点图,阴影区域是95%的置信区间。321201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J]. 汪伟,艾春荣. 管理世界. 2015(06)
[2]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 刘穷志,何奇. 经济学(季刊). 2013(01)
[3]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 经济研究. 2012(08)
[4]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 潘文卿. 经济研究. 2012(01)
[5]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0(04)
[6]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 人口研究. 2004(05)
本文编号:3611462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 2019,5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生育数量与存活概率对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注:①和②分别表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路径
尼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卢旺达、塞加内尔、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斐济、危地马拉、圭亚那、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阿曼、巴拿马、秘鲁、斯威士兰、泰国、突尼斯、土耳其、乌拉圭、委内瑞拉奥地利、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希腊、中国香港、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韩国、马耳他、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图2给出了1971—2015年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1971年,中国实际人均GDP为238美元,远低于发展组的830美元;而2015年,中国实际人均GDP为6497美元,远高于发展组的1349美元,并且非常接近高发展组的7606美元。另一方面,1971—201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52%,大幅度高于低发展组的1.03%、高发展组的2.07%和发达组的2.28%。过去45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赶超,从低发展组进入了高发展组。图3a和图3b分别给出了1971—2015年总和生育率和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具有如下特点:总和生育率趋于下滑,而预期寿命趋于上升;低发展组具有高的总和生育率和短的预期寿图2各国历年经济增长变化趋势221王维国等:生育政策、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图3人口结构变量的变化趋势命,而发达组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中国、低发展组、高发展组和发达组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从1971年的5.322、6.771、5.509和2.642下降到2015年的1.617、4.159、2.250和1.665,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处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另一方面,中国、低发展组、高发展组和发达组的预期寿命分别从1971年的60.285岁、47.573岁、59.318岁和71.642岁上升到2015年的76.117岁、64.286岁、74.786岁和82.117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图4a和图4b分别给出了总和生育率和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其中黑线是使用核函数估计混合面板的结果。总和生育率与经济增长呈现出N型关系;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生育率水平较高时,生育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这主要发生在少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当生育率水平较低时,生育率与经济增长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这主要发生在一些高收入水平的发达国家;当生育率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生育率与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关系,目前大多数国家正处于这一个阶段。然而图4的研究忽视了如下一些问题:未考虑国家或地区间的禀赋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国家或地区间存在经济的空间关联;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图4的结果,其中,使用计量模型(24)能解决国家地区间存在差异(个体效应)的问题。图4人口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注:黑色实线是核密度曲线,小黑点是生育率或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的散点图,阴影区域是95%的置信区间。321201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J]. 汪伟,艾春荣. 管理世界. 2015(06)
[2]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 刘穷志,何奇. 经济学(季刊). 2013(01)
[3]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 经济研究. 2012(08)
[4]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 潘文卿. 经济研究. 2012(01)
[5]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0(04)
[6]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 人口研究. 2004(05)
本文编号:3611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611462.html